江苏省溧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溧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溧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溧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溧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题2024.1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人情与面子是嵌入于地方社会网络之中的,而地方社会网络又受制于中国社会文化大背景中,以儒家文化对人情与面子的影响最大。以人情来解读中国日常社会,首先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现实基础是家庭或者亲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聚族而居构成了网络社会中成员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通常叫做“乡亲们”。当然,有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不因此互相之间就没有矛盾或者冲突,但因为该网络突出了人情的重要性,从而使得矛盾与冲突发生的方式发生改变,比如不能正面冲突或公然决裂,而是面和心不和,彼此有很多积怨,但不到万不得已,始终维持着表面和谐。“亲情”不适用于宗亲以外的人际关系,“人情”更为适合于表达更多场景中的关系运行。人情,作为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用来表达中国人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总之,所谓“人情”是对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人情处于地方网络中、也可以合并起来叫做“人情网”,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张网的相对稳定性。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情网越封闭越好,因为在此网中所发生的人情必须要有回报,虽然这个回报无法预期,但不能没有,而且常常是回报的总是比施与的要多一些。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所以人情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如果人情网不那么稳定,其中的成员处于社会流动中,也就是说,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都离开了,那么人情运行也就解体了。当然,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人群的确发生了比较大的社会流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得看一看家乡观念或者原有的网络是否还存在。如果是存在的,那么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虽然整年都在外面流动,比如打工、上学或移居城市,但他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家乡,比如具有丰富传统文化意蕴的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意义就非常重大,这是中国人回家的日子。很多情况下,无论一个人流动到多远的地方,他都会在春节之日回到他的家乡,那里有他的父老乡亲,也有“拜年”活动,人情网中的成员都需要通过此时段的人情往来来稳定其网络。如果一个移居外地者,无论如何都不再回到家乡,那么就等于宣告这里的人情没有了。(摘编自翟学伟《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材料二: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投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会账,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未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地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人情”是对人性、人格与关系的基本理解,是用来表达人类对世态或者人世间的认知,比如天理人情、风土人情、人情世故等。B.“人情网”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是越封闭越好,因为在人情网中发生的人情必须有针对性的回报,谁报答谁,谁欠谁,都很清楚。C.地域上的靠近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而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可以用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方向和位置,使之具有社会价值的意义。D.社会逐渐发达,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愈加繁重,而货币能够保证清算的正确性及各人间所得、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应运而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人性、人格与关系,基本内核就是“人情”。家族内靠亲情,社会上靠人情,这可以在彼此间保持和谐。B.我们可以运用诸如捐助、施舍或慈善等活动,来改变落后人情交往模式,施与多少,回报最好也能够是多少。C.成员的社会流动会降低人情网的稳定性。一般而言,需要报答的人或者欠人情的人的离开,预示着人情运行的解体。D.‘在亲密社群中,“算账”和“清算”就相当于绝交。人们一旦有不再往来的需要,也就彼此谁也不欠谁的人情了。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远水解不了近渴。B.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C.是亲必顾,是邻必护。D.抬头不见低头见。4.在材料二中,费孝通是如何阐述“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答案】1.C2.C3.A4.①先阐述商业的产生的原因:当人与人关系繁重无法维持权利和平衡时,产生了当场清算“钱上往来”的商业。②接着点出商业活动的媒介: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适合成为商业活动的媒介,可与其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③最后阐述商业活动的主体是血缘之外的“新客”,并总结出: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我们可以用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方向和位置,使之具有社会价值的意义”错误,原文有“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可见“空间”名词是否有社会价值的意义,要看用什么词语来表现。选项强加因果。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这可以在彼此间保持和谐”错误。材料一原文说的是“维持着表面和谐”,题干与文意不符。B.“来改变落后的人情交往模式”错误。原文表述是“一旦一种交往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人情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必须换做其他概念来表达,比如捐助、施舍或者慈善”“正因为人情网比较稳定,因此如果一个人情这辈子还不了,也可以下一代来偿还”,可知于文无据。因果关系也不成立。D.“人们一旦有不再往来的需要,也就彼此谁也不欠谁的人情了”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题干过于绝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说“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宗及村落所形成的网络社会”,有着稳定的“人情网”。A.比喻缓慢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急迫的需要,不在材料的讨论范围内。B.讲的是“创造人情”,可以支撑材料一观点。C.讲的是以“人情”为纽带的关系网,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D.比喻经常见面,从而就有了“人情”,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在文章的结尾,是观点性的结论,“如何阐述”即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即论证思路,据此筛选并分析概括信息即可。结合材料二“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可知,先阐述商业的产生的原因:当人与人关系繁重无法维持权利和平衡时,产生了当场清算“钱上往来”的商业;结合“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可知,接着点出商业活动的媒介: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适合成为商业活动的媒介,可与其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结合“村子里开店面的……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可知,最后阐述商业活动的主体是血缘之外的“新客”,并总结: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寻找党证李骏在我记忆中,六大爷是我们本吴庄里最可怜的一个人了。而说起来,六大爷还是村庄里读过书的人啊,他为什么就不受大家待见呢?问题就出在本吴庄的多数人认为,六大爷既蠢又愚。说他蠢,是六大爷不会种田。而说他愚,是六大爷见到人,不会察颜观色,也不管人家笑不笑话他,他动不动就开始摇头晃脑地吟上几首打油诗,“天上下雨又打雷,今天正好去积肥。肥多稻谷长得壮,打得粮来不吃亏”。结果,人家没笑,六大爷却自己笑了。我们本吴庄的人性格向来以直著名,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时间一长,大家见了六大爷,都是“嘴里呸来眉上皱”,能够躲避,绝不迎面相逢。如此时间一长,六大爷不仅在村子里成年人中没地位,在小孩子面前也没有权威。可就是这样一个爷爷不疼、姥姥不亲的六大爷,居然在村庄里一直说自己入了党,是个党员!为此,他曾经还多次找到大队部,要求置办党证,重新恢复党的组织生活!这话搁谁信啊?不仅组织上不信,外面的人不信,甚至连六大爷家里的人都不信!“你什么时候入的党?真是牛皮吹上了天,也不怕上税?”村里的人都这样讥笑他。如果在其他的方面笑话他,六大爷眼睛一横一斜,也看不出气恼,一带而过。但唯独在他是不是党员的问题上,谁笑话六大爷,六大爷便与谁急!“你以为我说的是玩笑吗?我在1942年入的党,那还有假吗?”六大爷一说,气得胡子都直了起来,平时笑眯眯的眼睛,倏尔便亮了起来。有逗六大爷玩的,便继续耍他:“啊,你是党员!那你怎么入的党呢?介绍人是谁呢?”六大爷说:“我是1942年入的党,介绍人叫张洪学……”六大爷说的介绍人,谁也不认识,他自己说死了,大家查无对证,更是没人信他的。“那你怎样参加革命的呢?”“我从读书时就开始参加革命了,负责传递情报。我是地下交通员。”六大爷话音刚落,便有一阵哄笑声在村庄扬起,飘向半空。从此以后,村子里如果有人不相信另外一个人说的话,就会拿六大爷来开涮:“你以为你是六大爷?你以为你是党员啊?”我与村里人不同,从上小学开始,便与六大爷关系不错。因为我不认识的字,写不清的笔划,经常得向他请教。后来做家庭作业时,六大爷把捡来的烟盒,铺开弄干净后,主动送给我当草稿纸用。那时的烟盒都是软纸,很少有硬盒的,写上去的字迹很流畅,我很喜欢。仅仅因为这个,我与六大爷便拉近了距离,成为村子里唯一可以与他说话和交流的人。六大爷每天见到我背着书包上学,便对我说:“小伙,好好学习啊。等将来有出息了,给你六大爷平平反,顺便给我写个传记。”我说:“你为什么不自己写呢?”六大爷说:“自己给自己写,有吹牛的成分,传记要他人写才公正。”我斜着眼不太相信地问他:“那你说你是共产党,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的呢?在革命队伍里干什么呢?”六大爷这下来劲了。他好不容易找到听众,便拉着我说:“伢啊伢,来来来,我给你说一说。”六大爷这“一说”,时间总是很长很长。就像是今天电视上的“开讲啦”,只要一开始,就有可能没完没了。所以六大爷讲的故事,我基本上也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断断续续地听完的。后来,我成了本吴庄解放后第一个去当兵的人,六大爷是送了又送,说了又说,还希望我在部队里好好干,将来当了大官,能为他平反。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好。因为村庄里的人都认为,六大爷总说自己是共产党员,想到城里当干部,是为了逃避种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在西藏高原当兵的第二年,家里突然来信提到,六大爷死了。此后,我回去探家,见不到六大爷,心里总是空空落落,像是少了什么。我父亲说:“你有什么少的?你六大爷死后,村里好像从来没有这个人似的,送葬时除了你六奶奶号啕大哭外,没有人为他掉泪。”之后又是几年过去,到了1999年的秋天,我突然接到从老家打来的电话。电话里传来一个特别惊人的消息:六大爷的入党证明找到了!①我听后既欣喜,又叹息。第二年的清明,我专门请假回了一趟故乡。来到坟地,我先给六大爷的坟培了培土,然后给他又烧了一堆火纸,并点燃了一串长长的挂鞭。鞭炮声过后,我在六大爷坟前跪下来,一边磕头一边对他说:“共产党员六大爷,您安息吧。”此时在我们本吴庄,一拨又一拨的人开始出去打工了,对于谁是不是一个党员,看得并不怎么重要。但我觉得,在六大爷的坟头,在那块墓碑上,是不是应该加上“共产党员”这样四个字?如果墓碑变成“共产党员李庆厚之墓”,不是正好了却六大爷生前奢望已久的愿望么?我去找了六大爷的三个儿子。但他们觉得麻烦。特别是小儿子,刚好从武汉打工回来,他冷冷地说:“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刻那个有什么用?只有村干部才在乎是不是党员,至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②我听后一时无语,泪水顺着脸颊无声地流了下来。(《长江文艺》2021年第7期,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六大爷在本吴庄不受待见,是因为他既蠢且愚。B.不相信别人就拿六大爷开涮,体现了本吴庄人性格直的特点。C.“我”听了六大爷讲述自己的革命故事之后,就已经相信他真的是党员了。D.除了六奶奶之外没人为六大爷的死掉眼泪,这写出了本吴庄人的冷漠。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大爷究竟是怎样入党的在文中并没有写出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B.小说情节推进过程中发生了多次反转,这些反转增添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意味。C.小说多处使用俗语,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形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D.“我”和村里其他人对六大爷的态度、三个儿子对六大爷的不同态度都形成了对比。7.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8.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重要元素,请结合作品对此进行分析。【答案】5.C6.D7.①“我”为六大爷的党员身份终于得到证明而欣喜,同时也为六大爷没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愿望而遗憾。②我为六大爷终究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无法实现夙愿而遗憾,为六大爷的儿子等群众只在乎自己的生活,党的意识淡化、精神狭隘感到悲伤。8.①塑造人物方面:1942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六大爷清楚地记得自己入党的时间、介绍人等;解放后,即使众人怀疑和嘲笑,但六大爷依然坚持要证明党员身份。说明他是一个勇于革命、思想积极、对党有着无比的崇敬和忠诚的老党员。②表现主题方面:本吴庄一拨又一拨的人开始出去打工了,对于谁是不是一个党员,看得并不怎么重要,甚至连六大爷的儿子也并不在意父亲是不是党员。这些人与六大爷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老一辈党员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当代群众在物质利益的刺激下,党的意识淡化、精神狭隘的担忧。【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因为他既蠢且愚”错误,“本吴庄的多数人认为,六大爷既蠢又愚”并不能说明六大爷真的既蠢且愚。B.“体现了本吴庄人性格直的特点”错误,不相信别人就拿六大爷开涮说明本吴庄人不相信六大爷是党员,并不能体现“本吴庄人性格直的特点”。D.“这写出了本吴庄人的冷漠”错误,依据“我们本吴庄的人性格向来以直著名,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可知,作者认为本吴庄人是性子直,而非冷漠。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都形成了对比”错误,村里的人曾经对六大爷的身份表示怀疑,而六大爷三个儿子也并不在乎父亲是否是党员,所以二者在对六大爷的态度上并非“形成了对比”。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理解①句应抓住“欣喜”和“叹息”两个词语。结合“小伙,好好学习啊。等将来有出息了,给你六大爷平平反,顺便给我写个传记”可知,“欣喜”是因为六大爷的党员身份终于得到了证明;结合“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在西藏高原当兵的第二年,家里突然来信提到,六大爷死了”“如果墓碑变成“共产党员李庆厚之墓”,不是正好了却六大爷生前奢望已久的愿望么?”可知,叹息是为六大爷没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愿望而遗憾。理解②句应重点把握“眼泪”一词。结合前文的“但他们觉得麻烦。特别是小儿子,刚好从武汉打工回来,他冷冷地说:‘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刻那个有什么用?只有村干部才在乎是不是党员,至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可知,这眼泪包含六大爷终究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无法实现夙愿的遗憾;刘大爷的小儿子认为普通老百姓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不必操心党员的事,也包含作者对六大爷的儿子等群众只在乎自己的生活,党的意识淡化、精神狭隘状态的悲伤。【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首先找出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1942年,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20世纪末,“一拨又一拨的人开始出去打工了,对于谁是不是一个党员,看得并不怎么重要”。1942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你以为我说的是玩笑吗?我在1942年入的党,那还有假吗?”“我是1942年入的党,介绍人叫张洪学……”“我从读书时就开始参加革命了,负责传递情报。我是地下交通员”,六大爷清楚地记得自己入党的时间、介绍人等。“小伙,好好学习啊。等将来有出息了,给你六大爷平平反,顺便给我写个传记”,解放后,即使众人怀疑和嘲笑,但六大爷依然坚持要证明党员身份。说明他是一个勇于革命、思想积极、重视党员身份、对党有着无比的崇敬和忠诚的老党员。“此时在我们本吴庄,一拨又一拨的人开始出去打工了,对于谁是不是一个党员,看得并不怎么重要”“但他们觉得麻烦。特别是小儿子,刚好从武汉打工回来,他冷冷地说:‘人都死了这么多年了,刻那个有什么用?只有村干部才在乎是不是党员,至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本吴庄一拨又一拨的人出去打工,对于谁是不是一个党员,看得并不重要,甚至连六大爷的儿子也并不在意父亲是不是党员。这些人与六大爷形成鲜明的对比,刘大爷至死都想证明自己的党员身份,无论别人相信与否,他始终坚定自己的党员身份,表达了作者对刘大爷这样老一辈党员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当代群众在物质利益的刺激下,党的意识淡化、精神狭隘的担忧。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林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节选自宋·苏轼《凌虚台记》)9.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位置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而破瓦颓垣A无复B存者C既已D化为禾黍荆棘E丘墟陇亩矣F而G况于此台欤!10.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属:劝请。B.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凌虚台记》丽:壮丽。C.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D.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凌虚台记》仿佛:相似的地方。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凌虚台记》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D.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凌虚台记》12.下列关于《凌虚台记》《赤壁赋》《登泰山记》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凌虚台记》中苏轼记叙了土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古今兴废成毁的历史,体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B.《登泰山记》中姚鼐以简洁明快的文字叙述了登山之事和日出之景,体现了桐城派山水游记的特色。C.《赤壁赋》中苏轼通过虚设主客问答,客以人生须臾,寄如蜉蝣为叹;苏子以观其不变,共适风月为答。D.《凌虚台记》前两段重在叙事,后一段议论说理,前后相应,在自然平易、曲折变化中突显了主旨。13.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②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14.在《凌虚台记》一文中,对于陈太守主张修建的凌虚台,苏轼持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答案】9.ACF10.B11.C12.A13.①破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是交相更替以至无穷无尽的,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②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14.苏轼认为,凌虚台的兴盛衰败是无法预料的,所以凌虚台不能成为人事上夸耀的依仗。先由此台说起:此处荒芜时,无人知道日后会筑台;筑台之后是否荒芜也不得而知。再由此展开:台的四周曾有历代的宏伟宫殿,如今却成了断壁残垣。最后得出结论:人事如台,其得失成毁确实难以料定;如果有人想借此炫耀以求满足,那就太过分了。【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而破瓦颓垣”,句子的主语,可单独成句表强调,A处断开;“者”,此处为句末语气词,C处断开;“矣”,句末语气词,F处断开。故ACF三处需要断句。【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丽:附着,附丽。句意: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物理:古义,事物的常理;今义,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句意: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B.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句意: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那茫茫的万顷江面。C.古今同义,都是时间短暂,一会儿。句意: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D.从事:古义,一般官属;今义,干某项事业。句意: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体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错误,苏轼在本文中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自有其安身立命的凭借,并不在修建什么工程上面,任何建筑最终还是归于黄土,应该致力于探索真正值得仰仗的东西。这是作者独到的见解,而非消极悲观。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相寻”,交互更替;“荒草”,长满荒草;“知”,预料。②“计”,回想;“宏杰诡丽”,宏伟奇丽;“岂特……哉”,何止……呢。【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并分析其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于陈太守主张修建的凌虚台,苏轼持什么态度”,此问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即可;“如何论证”此处把握相关内容思路即可。第三段的开头有“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意思是“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结尾有“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综上可知作者的观点:苏轼认为,凌虚台的兴盛衰败是无法预料的,所以人事上的夸耀就不能依仗凌虚台。作者以凌虚台说起,“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由凌虚台推广至茫茫时间,昔日的荒草野田,今日的凌虚台,而今日的凌虚台,明日的荒草野田,兴废成毁交相回旋;接着作者又由近及远,从眼前的凌虚台延伸到漫长的历史,把秦穆公祈年橐泉,汉武帝长杨宫、五柞宫,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兴盛与荒废赫然放置在凌虚台的面前,两相对比,百倍于凌虚台的宫胭如今求其破瓦颓垣犹不可得,凌虚台的未来也就自不待言了;紧跟着作者又进一步由台及人,“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凌虚台尚且不可长久,又何况人事上的得与丧,得丧来去无定,借得台而夸世,则是大错。参考译文: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拄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惚惚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破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破败或兴盛、完成或毁坏是交相更替以至无穷无尽的,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下来为他写了这篇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次乐乡县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凄凉的感情基调。B.颔联写诗人在故国的山川原野里迷了路,沿着道路终于进入边远的小城。C.尾联“夜猿鸣”,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使全诗结构完整。D.诗歌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一句则诉诸听觉。16.钟嵘在《诗品》中提出“自然英旨”主张,即以“即目”“直寻”而吟咏情性。这一观点在本诗颈联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城外戍楼、缕缕荒烟、幽深的远山、参差的林木是作者“即目”之景。②在写景的同时,作者将浓浓的乡愁渗入景物之中,“野戍”“荒烟”“深山”“古木”,已然营造了萧瑟荒凉的氛围,却“烟断”“木平”,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在景物中寄托了作者羁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愁和无尽的乡思之情,可谓“直寻”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在故国山川原野里迷了路”错误。“川原迷旧国”,“旧国”,即故乡,本句的意思是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这里的河流原野使我迷失了故乡的方向。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要紧扣“即目”“直寻”二词。根据题干中的提示,“即目”重点是作者所见之景,“直寻”重点是作者所生之情。答题时分别从哪些是“即目”之景,抒发了怎样的“直寻”之情角度作答。“即目”之景,即作者在颈联中描写了哪些意象。“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意思是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本联分别描写了“野戍”“荒烟”“深山”“古木”四种景物,即作者“即目”之景。“直寻”之情,即作者在颈联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联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荒烟被夜色遮断,古木被夜色荡平,本就萧瑟荒凉的氛围,又被无边的暮色遮掩。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更进了一层,暮色欲浓,思乡之情欲重,连“野戍荒烟”“深山古木”都已被夜色所吞没,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展现出来的深沉的乡愁、孤独之情,即作者“直寻”之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秦观的《鹊桥仙》下片写依依惜别之情,其中“______”点出了相会的短暂,真实地揭示了牛郎织女久别重逢后如梦似幻的心境;“______”写出了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3)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用。如《劝学》中“______”,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登泰山记》中“______”,用衣带喻坏绕山腰的云雾。(4)苏轼《赤壁赋》中从事物易变的一面来看“______”,强调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______”,强调事物亦处于相对静止之中,万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答案】①.道之所存

②.师之所存也③.佳期如梦④.忍顾鹊桥归路⑤.金就砺则利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⑦.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⑧.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易错字词:佳、顾、砺、利、曾、瞬。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但树木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____A____?是因为野草的竞争排斥还是大自然的环境压力限制?首先,降水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水源之一。①树木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生长发育。②然而,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③年降雨量低于四百多毫米,④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⑤无独有偶,⑥草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较低,⑦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⑧而且,草原的干旱气候下常常出现干季和湿季的交替,⑨无法保证长期稳定的水分供应。这样的降水条件适合草类植物生长,但不适合树木生长。其次,高纬度和高海拔造成了温度差异,温度越低,____B____。草原通常出现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区树木越少、草类植物越多。从低纬度地区一路向高纬度地区行进,也可以看到类似情景,大量树木在消退,而大片的草原开始出现。世界上一些著名高原上几乎都有草原,比如我国的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等,基本上都是草地为主。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为何草原上树这么少B越不利于树木生长19.③年降雨量低于四百毫米;⑤把“无独有偶”改为“相比之下”;⑧把“草原的干旱气候下”改为“干旱气候下的草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依据前文“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可知语境强调人们好奇草原上的树为什么很少,因此可填写:为何草原上树这么少。B处,根据后文“草原通常出现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区树木越少、草类植物越多。从低纬度地区一路向高纬度地区行进,……大量树木在消退,而大片的草原开始出现”可知,此处是说低温度对树木生长非常不利,故补写内容是“越不利于树木生长”。【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③句,“低于四百多毫米”错,不合逻辑,应删去“多”;第⑤句,“无独有偶”用错,语境是把“树木对水分的需求”与“草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作对比的,并不是说二者罕见,故应把“无独有偶”改为“相比之下”。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可以配对的,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人十分相似。第⑧句,“草原的干旱气候下常常出现干季和湿季的交替”错,搭配不当,应把“草原的干旱气候下”改为“干旱气候下的草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只有我兀自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整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20.下列诗句中,意境与画横线的句子最为契合的一项是()A.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B.寒江向晚波涛急,深洞无风草木春。C.江城山翠若连环,城下波涛暗楚关。 D.千顷波涛风雨里,夜深孤载一愁人。21.文中有三个重叠词语“日日、呼呼、厚厚”,说说它们有什么表现力。22.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为“泥地惨白,山色紫而黯,湖波深蓝色”,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简要分析。【答案】20.D21.“日日”运用叠词,用来表示持续性的状态,更具表现力;“呼呼”运用叠词模拟风声,生动地描绘了寒风的呼啸声;“厚厚”运用叠词来描述糊纸的厚度大,更具象化,烘托白马湖冬天的严寒,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此运用重叠形式,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具象化表达,使得文本更加生动、形象和有感染力。22.(1)将“泥地”比作“惨白的水门汀”,从颜色和状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泥地在冬季的状态,而改句只提到了颜色,不具体不形象,没有这种效果;(2)说山被冻出了暗紫色,运用拟人手法,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生动形象。而改句只说明了颜色,没有生动形象的效果;(3)原句用动词“泛”写出了湖水波浪的动态,而改句只点出了湖水的颜色,不具有动态感。【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句“只有我兀自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写怒号的寒风、澎湃的湖水,营造出凄凉萧瑟的意境。A.句意: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诗句豪壮中带有悲凉,雄杰挺拔,表现出高危萧瑟的意境。B.句意:傍晚时分带有寒意的江水波涛汹涌,深深的洞穴无风无声,草木充满了春意。诗句写出了初春时节清冷而又春意萌动的意境。C.句意:江城的青山像连绵的玉环,城下的大浪像云雾一样遮蔽了楚地的大门。诗句营造出了雄浑阔大的意境。D.句意:风雨交加的夜晚,千顷波涛汹涌,一叶孤舟上坐着一位满腹忧愁的人。诗句营造出了萧瑟凄清的意境氛围。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叠词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几个词语的内涵、是用来描述、修饰什么内容的,然后根据所修饰的对象,想象用这些词语带来的画面感、体验感,然后结合语段分析如此使用的效果。在语段中,“日日”用来表示持续性的状态,表明刮风是白马湖的常态;“呼呼”是形容风的声音的,这里用来模拟白马湖的风声,可以增强场景的生动性和真实感。“厚厚”两个“厚”字叠用,表明所糊纸的厚度很厚很厚,要糊非常厚的纸来抵御严寒,说明白马湖冬天真的非常寒冷,这样写,更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同时叠音词的使用会增强韵律感,读来音韵和谐,富有美感。综合上述分析,概括表述即可。【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运用比喻手法,将“泥地”比作“水门汀”,突出看上去是“惨白”的颜色,从形态和色彩上表现出泥地在寒冷冬季的状态,显得生动形象,而改句“泥地惨白”只提到泥地的颜色是惨白的,未突出形态的特点,没有生动形象的效果;“山色冻得发紫而黯”运用拟人手法,是说因为极度的寒冷,山峰如同人一样被冻成了暗紫色,引发读者去联想和想象白马湖冬季的寒冷程度,生动形象。而改句“山色紫而黯”只客观写了山峰颜色,没有用修辞,没有生动形象的效果;“湖波泛深蓝色”用动词“泛”写出了湖水波浪泛起时显出深蓝色,既有动态美,又有色彩美,而改句“湖波深蓝色”只点出了湖水的颜色是深蓝,没有动态描写,不如原句生动。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互联网时代,学习变得越来越便利,阅读名著、查阅资料、问难解惑……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助力;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学习几乎完全依赖互联网,学习成绩反而每况愈下。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君子善假于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鱼乘于水,鸟乘于风”……先贤早已向我们昭示过人生的至理: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善于借力、巧于使物。然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