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重点(最终版)_第1页
自然辩证法重点(最终版)_第2页
自然辩证法重点(最终版)_第3页
自然辩证法重点(最终版)_第4页
自然辩证法重点(最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答: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 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的桥梁。研究对象: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方法论(人的认识和自然改造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与人社会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主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2、为什么辩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显示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答: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自然观因缺乏科学认识的基础而克服直观、思辩的界限,古代自然哲学吸收了关于自然界

2、的运动、发展和总体联系的思想,基于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的最新成果,批判机器和形而上学,深刻地阐明了自然界自身发展的辩证法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人类能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3、什么是系统? 系统包含了什么级别的意义、系统的本质特征?答:系统是运动变化的部分,是相互连接,在相互作用中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含义:1.系统由几个要素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要素,单一要素不是系统,即具有可以在系统内部分析的结构。 2 .“系统”处于“系统”,即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系统要素和整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 .“系统”在“统

3、一”。 也就是说,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本质特征:1.整体性:系统的各要素在系统中相互连接,超过各要素孤立时的性质总和的效果。 整体性是所有自然系统的普遍属性,是最突出的基本特征。 2 .开放性:指物质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关系。 任何现实的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都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源和信息交换。 3 .动态性:系统及其要素及其之间的关联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4 .层次性: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水平和不同系统之间具有一定水平关系的性质。4 .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特征:系统整体一定会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和整体效果总是大于其各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整体表现为“整体大于其各构成部分之和

4、”。 同时,我们必须从事物的关系,从相互作用中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5 .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a :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1)自然系统的决定和支配要素。 (2)自然系统和要素统一。 (3)系统和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1)结构决定功能。 对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这种决定关系不是单个值,既不是一个结构具有多种功能,也不是只有一个功能决定为一个结构。 (2)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而影响结构,或者相应地变化系统的结构,客观环境适应对功能的新要求。6 .自然系统(进化)的自组织机制答

5、:自我组织是自然界的物质系统自发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 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证明,脱离开放性、平衡状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干涉是自然系统进化的机制。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地形成内部秩序结构的过程。 理解自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模型是内部自发发生的,而不是从系统外部输入的。 实际上,新秩序结构模式的形成是通过自我组织实现的。 自组织是自然系统进化的一般机制。(1)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的必要条件。 开放是指通过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来克服和抵消内部熵的增加(2)脱离平衡状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在某种意义上,“非平衡是秩序之源”,只有非平衡状态会引起秩序,形成稳定的秩序结构。(

6、3)离开平衡状态后,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变成非线性的机制。 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把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产生系统的失稳、旧结构的崩溃、新的秩序结构。(4)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向宏观状态的微小偏差称为干满。 当系统离开平衡状态时,波动可以利用非线性反馈机制放大系统状态中发生的微小变化,从而使系统转变为新的稳定秩序状态。 通过干旱获得秩序,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7、【论述】生态系统的三大规律a:(1)闭路循环规则: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之间存在能量流、物质循环和信息循环。1 )转化再生和多阶段分级利用:物质

7、的转化再生,意味着物质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并不是在一次利用转换中都转换为下一个环节所需的原料和产品,一定有一部分停留在这个环节的运动过程中,经过几次或更多的过程被完全利用和转换。 因此,物质多阶段分级利用时物质闭路循环的根本特征和必然要求2 )主体性的偏差和纠正:主体性的偏差是指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等问题。 另一方面,促进和控制着人类的活动和发展。 另一方面,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流、传递过程还受到人的活动和发展的参与和变化。(2)反馈控制规则的循环。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反馈控制的作用机制,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

8、构不断面向系统目的,达到生态平衡。(3)系统协调规则。 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控制机制显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协调性。 这种内在和谐性的进一步表现,是生态系统在身体上可见的和谐状态。 生态系统和谐状态主要表现在因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活力、性能结合等方面。保持生态系统这一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 它引导我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确立生态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8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a:(1)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和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存在环境构成的整体,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

9、性、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 (2)人类坚持可持续发展、共性和公平性等原则,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3)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为主体,改造自然内容,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防灾减灾。 (4)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其特征是强调了科学技术、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全面和谐是可持续的,二是强调了人类社会、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是统一的9、【论述】人与自然的和谐a:(1)人与人工自然的协调:1.“真实”的增益作用。 2 .“向善”的消费功能。 人类和人工自然能在真、善、美三方面实现和谐。 人类

10、的实现也在继续追求这种和谐。 3 .“达美”的直观效果。 (二)人工自然与自然的协调:1.形式协调。 2、作用互惠。 3 .意思一致。 (3)人与自然的协调:1.要素比率的协调性。 2 .物质循环的低消耗性。 3 .信息交换的目的性。意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条件:确立辩证法的自然整体观,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伙伴关系”;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调整重视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10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现的基础特征科学观察的基础特征: 1、科学观察是感性认识活动。 2 .科学观察是对处于自然状态的事物现象的观察,观察者不

11、会改变研究对象,因此具有客观性。 3、科学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科学实现的基础特征: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 .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 3、可以重复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 4、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可以跨越时间再现辽的现象。 5 .可以在经济上切实认识自然,进行变革。十一、机会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a:1 .机会为研究提供了先导,人们探索了机会背后隐藏的自然界新信息,引起了科学发现。 2 .机会为技术发明提供了线索,在技术上做出了重大发明。 3、机遇为研究提供新的增长点,深入启发人们的研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12 .科学观察与理论的关系a:1 .

12、科学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 .观察陈述用科学语言表现,语言记载了来自对象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 3 .理论在观察中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并发挥“加工改造”的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是什么。13 .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的差异a:1 .设计理念不同。 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设计观念的转变,即主张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2、产品设计要求发生根本变化。 环保设计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优先考虑产品所需的环境属性,并考虑产品所需的基本属性。 3 .产品的生命周期延长了4 .设计内容和设计方

13、法发生了重大变革的产品的绿色设计主要包括材料选择、可分解性设计、可回收性设计、制造和组装设计、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析。 5、绿色设计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设计方法需要变革。 6 .技术方法和手段不同7 .所得到的利益不同十四、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和生态哲学的基础a :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是“3R”。(1)减量(减量)减少废弃物的量。 节约材料。 节能(生态哲学的基础:异机种同功能原理) (2)Reuse (再利用):减少浪费。 反复使用同一物体。 (生态哲学基础:自然系统层面的结合度减少规则) (3)所谓3)Recycle (循环),就是利用各种有用的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循环利

14、用(生态哲学基础:生态系统的封闭循环规则)。十五.科学技术的本质答:科学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本质:马克思主义把技术本质定义为人对自然的主动作用、改造作用。 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本质力量的表现,是直接生产力。十六、科学和技术的差异a:(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论关系,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类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直接生产力。(2)目的不同。 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回答“什么”“为什么”问题的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办”问题。(3)预见性不同。 科研过程探索性强,研究目标相对不确定,一般难以预见的技术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

15、整体可以预见。(4)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进步的标准是完善科学理论,能否扩大科学知识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是能否生产新产品和更好的产品。17 .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意义a:1 )科学技术化:科学活动包括许多技术科研、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2 )技术科学化:现有技术升级为技术科学,通过相应的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而完善和提高现有技术。3 )技术一体化:表现为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交叉。 在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在逐渐向技术增长的技术构成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与理化系统化,逐渐接近科学。18、国外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模式、波普证据伪造

16、模式、库恩历史主义模式)。a .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模型。 科学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观察次数越多,观察范围越广和深入,在此基础上总结的理论是普遍和正确的。 主要观点:科学的出发点问题:观察经验论问题:经验是科学的一切基础,所有科学理论是基于经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归纳法科学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过程只是积累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的渐进历史b .波普的证据伪造主义模式。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在1963年提出的。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不断证实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不依赖于基于观察的归纳,而是通过“问题假说否定证新问题”这四种认识模式发展起来的。 其中,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

17、根据波普的证据伪造主义模式,第一,科学从问题开始,终于成为了问题。 第二,科学探索要大胆推测,反对狭隘的经验论。 第三,科学是永恒的动力系统,是继续革命的过程。 c .库恩阶段革命论:库恩主张应该尊重历史,用历史的方法动态地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展示了传统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传统科学危机革命新的传统科学在这个模式中19 .关于技术发展的两种模式答:技术自主论: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的根源和发展脉络都是沿着一定的历史轨迹累积发展的。 技术自主论是独立的、自我决定的、自我创造的、自我推进的、自由的、自我扩张的力量。社会建构论认为,社会因素在技术

18、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自主论和社会构建论看到了技术发展某一方面的原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方面的作用,有一面性。20、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a :科学主义把科学技术看作解决人类所有问题的工具,把一切与科学不一致的人类的认识和价值信仰看作没有什么价值或错误,科学主义把科学技术看作解决人类所有问题的工具,把一切与科学不一致的人类的认识和价值信仰看作没有什么价值或错误现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是对唯一科学主义的强烈批评。 但是,反科学主义不能走极端。 否则就会走向“反科学”,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界的“反科学思潮”中,具体在过激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环境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