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到课程的系统化设计.ppt_第1页
从专业到课程的系统化设计.ppt_第2页
从专业到课程的系统化设计.ppt_第3页
从专业到课程的系统化设计.ppt_第4页
从专业到课程的系统化设计.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职业教育从专业到课程的系统化设计,主要内容,人才培养的要素分析,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专业与专业人才培养,一、专业与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对接产业:根据产业设置专业,1.以就业为导向:所就之业与拟就之业;初次就业与职业生涯;对口就业与职业迁移。在毕业生跟踪调研时要有所区分,分别对待! 2.专业是什么?一组有机联系的课程构成专业;某一职业经由教育学转换所得;关于某一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的系统化设计;等等。 3.职业教育的专业来源于社会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初级阶段,是前者适应后者。 4.专业调研可以相对区分为专业设置调研和专业建设调研。 5.专业设置调研:普适性和全面性,包括人才需求调研

2、、典型(合作)企业调研、人才规格调研、职业岗位调研、任职要求调研、职业活动(工作任务)调研。 6.专业建设调研:针对性和具体性,包括产业转型状态调研、新技术新要求调研、职业岗位异动调研、合作企业发展需求调研、毕业生适应状态调研、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调研,等等。,一、专业与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对接产业:根据产业设置专业,1.产业是什么?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各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一定是围绕着某一共同产品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构成业态的各行业内部完成自循环。 2.宏观上,产业可以分为第一产业、第二

3、产业和第三产业;中观上,产业可以分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等等;微观上产业划分以核心技术为依据,如IT产业、光伏产业、LED产业。 3.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对接的是以技术为核心的微观意义上的产业。,一、专业与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1.专业人才培养的描述:具有特定素质的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凭借工学结合课程和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条件,指导或辅导高职学生学习某种专业技能和知识,使之能够从事与专业技能及知识相关的职业活动。 2.专业人才培养的要素: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校企合作;专业课程体系与工学结合课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条件;与专业技能及知识相关的职业活动。 3.

4、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可以不断被优化的过程,是一项持续不间断的活动链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落脚点。,一、专业与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运行过程的抽象概括,1.人才培养过程是时间链上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比如有可能是学习、实训、顶岗,也可能是学习、实训、学习、顶岗,还可能是其它。再比如:第一学期开哪些课程?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第二学期开哪些课程?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此类推。但无论怎样,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是核心的主线。 2.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就要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或者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找到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更好更快!,一、专业与专业人才培养,改了什么?怎么

5、改的?改革前后有何区别?有什么成效?,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有针对性,也就是针对那些不利于或有碍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要素; 2.因哪些要素,进行什么样的改革,形成了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怎么运行,产生了什么样的成效; 3.人才培养模式一经形成并渐趋稳定,那么它就凝聚了一定的教学思想和育人理念,是一种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构性抽象成果,具有“范例”特质; 4.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应包括:现状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进程设计,预期成效;后期撰写改革总结,整理标志性成果。,一、专业与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1.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

6、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 2.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文化通识课、思政品德课和身心健康课;职业能力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岗位技能课和专业能力课;素质拓展课程包括专业素质拓展、人文素质拓展和企业文化拓展。 3.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最关联的是职业能力课程。关联表现在:课程排序、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场所、质量评价等方面。,一、专业与专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建设,1.所有课程建设都与人才培养有关,但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有显性与隐性之别,有具体与抽象之异。 2.职业活动或职业生活,需要职业综合能力,包括岗位技能、专业能力、信息处理、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组织管理、自我学习等等。 4.职业教

7、育的所有课程都应该与职业活动或职业生活相关联,完成一项比较复杂的职业任务一定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复合形成的职业综合能力。 5.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开发;课程开发理论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一、专业与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1.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前者重点“双师”素质,后者重点承担一定比例(不低于40%,示范校是50%左右)专业课时。 2.“双师”素质的内涵:双证;工作经历;实践项目;应增加企业技术服务和有效的企业调研。 3.兼职教师教学工作:顶岗实习指导、校内外实训指导、实践课程教学、专业技能比赛辅导、专业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帮带青年

8、教师等。 4.在提高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同时,要把专任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即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作为并行不悖的重点工作。,一、专业与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1.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哪些教学设备?这是首要问题。教学设备如何配置构成具有什么样功能的实训室(基地),这是基本问题。这两问题决定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否有实效性。 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可分为: 一体化教室A(示教),一体化教室B(示教+实操); 岗位操练实训区(可教学、生产、培训与鉴定等); 校内企业化生产实训区(校中厂); 校外企业生产教学区(厂中校); 技术服务与研发实训区(大师工作室、专门研究机构); 综合性

9、实训区(跨专业、跨领域)。,一、专业与专业人才培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良性运行的保障体系建设,1.专业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即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有效实施,且取得显著成效。 2.也就是说,专业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要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来建设,不能盲目。 3.专业层面的质量保障体系不能等学校、院系层面制定好后,自己再做;只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性运行机制、规章制度、实施办法等都应纳入专业质量保障体系。,二、人才培养的要素分析,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分析,1.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及方法等都可能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人才培养规格是企业提供给我们的人

10、才质量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质量评价的重心由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向第三方评价偏移;由过程评价向结果评价偏移。 4.学会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与人才培养质量年报结合起来研究分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问题与对策,确定当下的工作重点。,二、人才培养的要素分析,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框架,1.大目录:基本信息,院校领导,基本办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办学经费,师资队伍,专业,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社会评价,学生信息。 2.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3.专业: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证书与社会培训;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招

11、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4.社会评价:招生情况;就业率;社会(准)捐赠情况; 就业单位与联系人;应届毕业生信息;质量工程;获奖情况。,二、人才培养的要素分析,年度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框架,1.基本框架:人才培养状态信息,生源分布与教育扶贫,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人才培养结果质量,社会服务质量。 2.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训和实习;.学生活动;学生服务工作。 3.人才培养结果质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和推荐度;对主要职业的人才贡献及其质量;对主要行业的人才贡献及质量;对本地区的人才贡献;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人才贡献及其质量;创业人才比例。 4.社会服

12、务质量:社会人才培养服务;为本地提供技术服务项目;为本地提供各类社区服务及其他志愿者服务;本校面向校内开展人文讲座活动。,二、人才培养的要素分析,宏观的工作重点:具有高教育价值的校企合作工作,1.宏观层面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中观层面建设富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和课程;微观层面卓有成效的教学及素质教育设计。 2.在这三个层面上,找到可以创建特色与亮点的地方,着力打造足以让人记住你的建设特色。 3.最好的特色是让人看得到、摸得着,因此特色的提炼要精要鲜明,同时内涵要丰富,让别人难以替代。,中观的工作重点:具有鲜明职业性的专业课程建设,微观的工作重点:促进能力形成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二、人才

13、培养的要素分析,专业教学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专业教学标准包括: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就业面向;毕业标准(含职业证书);专业调研;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标准;教学进程及课表安排;教学团队;实训条件;教学建议;其他说明。 3.专业教学标准具有普适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特例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职

14、业院校办学定位、生源实际、校企合作状态、办学条件等制定的具体性教学文件。,二、人才培养的要素分析,关于专业教学标准的几点说明,1.就业面向:明确与本专业最直接相关的职业领域、工作岗位等,包括初始岗位和发展岗位群。 2.培养目标与规格:明确专业定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的描述和职业核心能力;明确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与能力及职业态度等要求。 3.职业证书:明确针对核心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要求。 4.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明确课程体系的架构与说明,专业核心课程简介,教学进程安排及说明等。 5.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明确专业教学团队,教学

15、设施,教材及图书、数字化资料等学习资源,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考核,教学管理等要求。 6.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明确本专业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和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专业面向。,二、人才培养的要素分析,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说明,1.专业课教师与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组成。专业课教师可以跨专业,但应该相对稳定,才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专任教师可分为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核心课教师,专业核心课教师必须是专业骨干教师;专任教师突出双师素质培养(双证书、工作经历、实践项目),目的是深度了解企业工作,努力提高实践技能。 3.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认

16、定是具备三条件之一即可,但是从专任教师综合素质新要求来看,应该是三者同时具备方为合格的专任教师;双证要求初始、低级,工作经历必须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弥补,实践项目则必须通过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才能达到。有效的企业调研也是双师素质的体现。 4.兼职教师可分为(校内)兼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校内)兼职主要承担专业技能课教学、校内实训指导等,(校外)兼职主要承担校外专业技能教学、顶岗实习指导等。 5.兼职教师除承担实践教学外,他们中的佼佼者还可兼任专业带头人、专业教研室主任,还可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二、人才培养的要素分析,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几点说明,1.学校层面突出合

17、作办学,院系层面合作办专业和建专业,专业或专业群层面突出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整体上合作发展。 2.校企合作实体建设是“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理念的具体化。实体不等同企业,是“企业化”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中心。 3.校企合作的落脚点在于“工学结合”,是为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最重要的保障。校企合作广度应与学生规模及职业特点结合起来,校企合作深度应与促进学生快速成长和促进就业等统一起来。 4.校企合作要干什么呢?具体合作事务包括:开展人才需求、人才规格调研;开展职业岗位及任职要求调研;建立动态即时的信息交互机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专业课程与实施专业课程教学;评定学生成

18、绩;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校中厂;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厂中校;技术革新与研发;促进学生就业;等等。,二、人才培养的要素分析,关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几点说明,1.社会服务: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即培养培训适切的技能人才;利用学校资源面向社会开展的各种服务性活动。 2.社会服务能力:优化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开展服务活动并努力做到常态化;专业优质资源社会功能开发与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社会服务意识及服务水平提升。 3.学校层面:有针对性成立组织机构,并通过运行机制建设确保社服工作的有效性和常态化;制定有效激励专业教师主动联系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的制度;校内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开展社会培训。 4.专业层面

19、:组建专业技术性服务团队,面向社会,开展各种服务活动;校企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或承担实践性项目,为合作企业开展新技术培训、在岗员工培训及相关专项能力培训。,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课程体系改革,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三者关系紧密。人才培养模式统揽全局,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为支撑,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所彰显的育人理念必须在课程建设中充分体现。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两大任务:解构不合理的课程体系;重构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 3.课程体系是若干课程按一定逻辑规则组织起来的。具体说就是课程设置和课程排序。 4.课程体系改革还包括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即统筹组织人才

20、培养过程,如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改革,等。,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理论之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1.注意区分:真实的工作过程;抽象的工作过程 2.真实的工作过程与具体工作任务相关,抽象的工作过程是若干真实的工作过程的提炼和抽象。 3.抽象工作过程: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 4.抽象的工作过程必须由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工作过程来负载;也就是说能典型地代表抽象工作过程的真实工作过程才具有教学意义。 5.职业工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职业教育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而职业能力则必须既要满足现实的职业工作要求,又要适应未来的职业工作发展。,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理论之一:基于工作过

21、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续一),6.围绕实际的职业工作任务及其行动过程, 导出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及其工作程序,再经教学论处置来设计课程。 7. 职业活动具有不同的类型:产品主导;技术主导;服务主导;市场主导;事务主导。不同类型的职业活动的行动过程不一样。 8.每一职业活动包括若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整体性的工作任务。课程开发者必须科学分解出职业活动所包含的工作任务,这是课程开发的最为基础性的工作。 9.典型工作任务的行动过程,具有代表性:工作过程全面;任职要求全面;教学价值全面;迁移功能全面。,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理论之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续二),10.系统化要求:整体;结构;

22、关联;协同;互补。 11.系统化课程:一是针对专业课程体系来说的;二是针对课程内容来说;三是针对教学设计来说。前者要求根据职业活动的内涵建构适配的优化的课程体系解构;后者要求根据具体工作任务及其具体内含,按照行动逻辑设计课程内容;第三要求根据学生主体、学习中心等原则,按照综合学习的要求设计教学过程。 12.要整合基于高职学历的学习、基于职业资格的学习、基于职业工作的学习等于一体。 13.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微观设计:课程内容选择与编码和课程内容组织与排序。,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理论之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理论,1.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以多种课程类型并行不悖。 2.高职专业课程类型:理论课

23、程、实践课程、理实一体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工作项目课程;职业资格课程、工学结合课程;等等。每一种分类都内含着一种课程观念。 3.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核心理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4.根据学习地点,工学结合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学校工学一体(校中厂;生产性学习项目);企业工学一体(厂中校;学习性生产项目);校企工学交替。,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理论之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理论(续),5.通过工作分析,知道学什么;根据学什么,确定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和实施教学。 6.工学结合课程是源于工作而高于工作;工作分析是工学结合

24、课程开发的关键。 7.要做到:工作具有教学功能;学习就是实际工作。 8.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核心,是从工作世界中寻找一系列具有职业的典型意义的综合性工作任务。 9.具有典型意义的综合性工作任务需经由教学改造,即将工作过程中显现或内隐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社会性知识等经过聚焦或凸显,使之与工作行动同现。,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理论之三:项目课程开发理论,1.项目即是指学习性工作项目,既可来源于实际工作领域的工程项目或工作项目,也可仿照实际工作设计项目。项目有简单复杂之分,单一综合之分,容易困难之分,等。 2.完成每个项目,往往涉及多专业或多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因此项目具有跨界、整体等特

25、征。 3.项目排序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 4.项目教学设计要处理好“焦点”设计与“背景”设计的关系,“焦点”是当次或当堂教学的重点或难点,“背景”是当次或当堂教学的非重点或非难点。,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理论之四: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开发理论,1.区分三类学习:基于高职学历的学习;基于职业资格的学习;基于职业工作的学习。 2.高职教育必须整合三类学习,但有时候某项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某专业(如护理)未来就业非常重要,这种时候可以突出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来开发证书课程。 3.有一种做法是:如果某职业资格证书与某课程所涵盖的知识、能力、素质基本接近,可以以证代考。这就意味着证书课程有存在的空间。

26、 4.证书课程要与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区别开来。证书课程要融入基于高职学历的学习和基于职业工作的学习,而职业资格培训课程则不然(教育和培训的区别)。,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课程标准的文本格式,课程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课程名称; 2.适用专业; 3.前言:课程性质,设计思路; 4.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5.课程内容和要求:工作任务,学习内容,教学要求,参考课时; 6.实施建议:教材建议,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其它说明。,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关键环节之一:专业定位,1.产业发展:专业与产业对接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2.人才需求:量的

27、需求,质的需求;前者决定规模,后者决定规格。 3.职业岗位:高职院校的专业多与职业岗位群对应。区域产业内必定存在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企业,这些代表性企业的若干有一定专业关联的职业岗位聚合成群即是职业岗位群。 4.任职要求:一般从技能、知识、态度等三方面来描述;校企合作完成任职要求的描述,其目的是为了突破专业局限,专业视角会遗漏很多跨专业或非专业的、但却具有职业教育意义的东西。,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关键环节之二:课程定位,1.专业目标:与人才需求尤其是质的需求密切相关。专业目标的描述要将规格性的知识、技能、态度(知识、能力、素质)等转换成目标性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课程

28、目标:是专业目标的重要构成,是专业目标科学分解后的结果。 3.课程目标中,要科学界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哪些职业岗位关联,关联度如何?从哪些方面服务于或有益于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具体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4.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立足点,课程定位准确,课程性质描述精确,课程开发就能事半功倍。,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关键环节之三:工作任务,1.如何描述与分类工作任务是专业设置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 3.普通工作任务指从职业岗位之工作活动中分析出来的所有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存在于普通工作任务之中,因其工作过程全面、任职要求全面、教学价值全面和迁移功能全面而具有代表性。 2.为开发课程,必须再次更深入地梳理和分析与课程相关联的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这是课程内容圈定的依据。 4. 为了进一步梳理所圈定的课程内容,有必要做好任务分解和任务整合工作。分解综合而又复杂的工作任务,整合单一而又简易的工作任务。,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开发,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