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前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1)丞相制度废除。(2)内阁制度形成。第3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六科制度 ( )。A.奠定内阁制度的基础。阶段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初废丞相。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
1840年前Tag内容描述:<p>1、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一、明朝(13681644年)1中央(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2)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2地方(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2)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p><p>2、课时强化训练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百校联盟高三联考)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p><p>3、第3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六科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并监督其执行。由此可见,六科制度 ()A奠定内阁制度的基础B是对三省六部制的丰富发展C发挥了改善朝政作用D成为废除丞相官职的导火线解析:六科制度和内阁制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和唐代三省六部制也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丞相制度废除的导火线是胡惟庸案。</p><p>4、第3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六科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并监督其执行。由此可见,六科制度 ()A奠定内阁制度的基础B是对三省六部制的丰富发展C发挥了改善朝政作用D成为废除丞相官职的导火线解析:六科制度和内阁制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和唐代三省六部制也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丞相制度废除的导火线是胡惟庸案。</p><p>5、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考纲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素养解读时空观念理清从明朝至清朝(1840年前)君主专制强化下中央机构的演变,总结归纳秦汉至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的历程及特点。历史解释明初废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君权与相权矛盾基本解决;明成祖时设内阁。清初延续明代制度,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史料实证运用古代史料、后世研究评论材料,史。</p><p>6、阶段提升练(五)(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解析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中枢权力的运行有序,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决策权仍旧在皇帝手中,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内阁。</p><p>7、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广东六校联考)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则认为“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反映了在明末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市民阶层的基本认识,故选A项;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以偏概全。</p><p>8、第2讲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3)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4一条鞭法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问题探究1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张居正改革。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构图。</p><p>9、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1阳明心学(1)形成背景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2)思想主张认为“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3)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的影响。2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二 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本草纲目:明朝中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p><p>10、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1840年前)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018北京,1)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见右图)的主要依据是()A.周口店的自然环境B.遗址中的打制石器C.北京人头盖骨化石D.北京人生活想象图2.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3.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A。</p><p>11、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初废丞相1明监察制度特点2明朝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3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南书房4军机处5清代加强对地方控制6综合7一、选择题1.(2018江西上饶一模)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解析:C材料中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p><p>12、第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肇庆统测)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可知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