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儒学的发展演变。和儒学的发展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复习考点1、解说。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Tag内容描述:<p>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1.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预习案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2)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3)教育学术: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2代表人物(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2)儒家学派的。</p><p>2、第1讲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发展演变,单县一中 历史组 张敏制作,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山东2010高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统计:,考点,区域,复习第一步:课标解读,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发展演变,复习考点1、解说“百家争鸣”,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发展演变,(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从“学在。</p><p>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形成,“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经济上: 2.政治上: 3.阶级关系变动:。</p><p>4、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 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条件(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2)阶级基础: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3)文化基础: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出现了私人讲学。2概况(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p><p>5、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传统? 前人遗留下来的。 主流? 儒法道释为主。儒为主体。 演变? 不断发展、兼容。延绵至今。,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概念释疑-学会名词解释下定义。 时间? 春秋战国。 主体? 以士为主体的各学派。 活动? 著书立说,各抒己见。 性质? 思想大解放。 影响? 促思想繁荣,奠定文化基础。,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政治:,周王室衰微无权,处于大变革时代,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阶级关系:,士大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