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20章[编号:10416697]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20章
教学目标。应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数据。教学过程。1.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导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发展数学应用能力.。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20章Tag内容描述:<p>1、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理解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与作用2灵活运用方差与标准差来处理数据3能用计算器求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方差和标准差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应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50P15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一)方差1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波动范围2设一组数据是x1、x2、xn,它们的平均数是,我们用S2(x1)2(x2)2(xn)2来衡量这组。</p><p>2、202数据的集中趋势1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教学难点】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40P14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3数据8、9、9、8、10、8、9、9、8、1。</p><p>3、20.1数据的频数分布知识要点基础练知识点1频数与频率1.一次数学测试后,某班40名学生的成绩被分为5组,第14组的频数分别为12,10,6,8,则第5组的频率是(A)A.0.1B.0.2C.0.3D.0.42.一次跳远比赛中,成绩在4.05米以上的人有8人,频率为0.4,则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共有(B)A.10人B.20人C.30人D.40人3.实数5,-2,9,17中,其中无理数出现的频数是2.4.我市某校开展了以“梦想中国”为主题的摄影大赛,要求参赛学生每人交一件作品.现将从中挑选的50件参赛作品的成绩(单位:分)统计如下:等级成绩(用m表示)频数频率A90m100a0.08B80m<9034bCm<80120.24合计c1则表中a。</p><p>4、加权平均数课标要求:能计算加权平均数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的意义,知道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进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导学核心点:1.导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2.导学难点:加权平均的原理.3.导学关键: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4.导学用具:学案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课本P134P13。</p><p>5、平均数的意义课标要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能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导学核心点:1.导学重点:算术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2.导学难点: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导学关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4.导学用具:学案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一)课本P130例11.讲解观察图表。</p>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20章】相关PPT文档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20章】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