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共振
贵金属纳米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子 体共振及其应用。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原理。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与Biacore原理。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原理。
表面等离子共振Tag内容描述:<p>1、贵金属纳米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子 体共振及其应用,陈晓娟,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介绍,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单个贵金属纳米结构光学性质的检测,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应用,结论,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介绍,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单个贵金属纳米结构光学性质的检测,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应用,结论,多彩的贵金属纳米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金纳米颗粒的入射光激 发下的场强分布图,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示意图,金胶的吸收光谱,形貌、 化学组分、 折射率,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介绍,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贵金属纳米结构光学性质的检。</p><p>2、第 4 卷 第 2 期 食 品 安 全 质 量 检 测 学 报 Vol. 4 No. 2 2013 年 4 月 Journal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pr. , 201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01375)、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0B050)、长沙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K1005181-21) Fund: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201375), Hunan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10B050) and Key Pro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of Changsha (K1005181-21) *通讯作者: 刘霞,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分析与生物技术。E-mail: li。</p><p>3、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原理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原理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精神卫生研究所精神卫生研究所 张瀚迪张瀚迪 学号:学号:10281335 摘要:摘要: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用于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一项技 术,它利用全反射时入射光可以和金属表面的等离子发生共振的原理,探测生物分子之间 是否发生作用以及反应的动力学参数。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免疫学、蛋白质组学、药 物筛选、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等各个领域,并获得了许多用其它方法无法得到的动力学 数据。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是近年来。</p><p>4、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技术与Biacore原理,戴璐,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原理,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消逝波: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将。</p><p>5、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技术与Biacore原理 戴璐 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原理 表面等离子共振 SurfacePlasmonResonance SPR 消逝波 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 使折射角达到90 时 折射光将完全消失。</p><p>6、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与Biacore原理,戴璐,.,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原理,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消逝波: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将完全消失,而只剩下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当以波动光学的角度来研究全反射时,人们发现当入射光到达界面时并不是直接产生反射光,而是先透过光疏介质约一个。</p><p>7、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技术与Biacore原理 戴璐 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原理 表面等离子共振 SurfacePlasmonResonance SPR 消逝波 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 使折射角达到90 时 折射光将完全消失 而只剩下反射光 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当以波动光学的角度来研究全反射时 人们发现当入射光到达界面时并不是直接产生反射光 而是先透过光疏介质约一个波。</p><p>8、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05医学实验 马吟醒 朱倩 薛夏沫 黄辰,简介,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technology,SPR)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应用SPR原理检测生物传感芯片(biosensor chip)上配位体与分析物作用的一种新技术。,发展简史,1902年,Wood在光学实验中发现SPR现象 1941年,Fano解释了SPR现象 19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