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表现手法的区别

备考 2008——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汇总 一、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阅读教学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内容博杂。

表现手法的区别Tag内容描述:<p>1、备考 2008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汇总 一、渲染和烘托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 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 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 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 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p><p>2、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p><p>3、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在阅读鉴赏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被张冠李戴,混为一谈,进而影响正确的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一、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p><p>4、语文阅读要点归纳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夸张。</p><p>5、表达方式(五种),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1)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环境)等的表达方式。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2)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3)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苏州园林),如山川、江河、植。</p><p>6、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p>
【表现手法的区别】相关PPT文档
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区别.ppt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区分课件
【表现手法的区别】相关DOC文档
备考2008——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汇总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区别.doc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的区别.doc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