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目标 1 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 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 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 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 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 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Tag内容描述:<p>1、1 第第 1 1 单元单元 城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单元综合测评城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 45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是乡村地区人 们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文化娱乐的场所,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 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筑制度标准的乡村聚落。其形成和发展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不断变化。据此回答 13 题。 1 1下列各要素中影响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要素有( ) 地理位置 地形 水源 气候 文化习俗 居民。</p><p>2、1 第第 1 1 单元单元 城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单元复习课城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单元复习课 知识体系 热点探究 一、城市的发展 1 1世界城市的发展 2 2中国城市的发展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是生产力进步的 结果,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据此回答(1)(3) 题。 (1)有关世界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多以经济职能为主 B工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2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趋缓,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D世界城市发展。</p><p>3、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章 末 测 验一、选择题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B长沙市和韶山冲均为聚落C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聚落不断成长壮大D聚落和人类同时出现解析聚落根据规模可划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答案B2有关城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城市的出现B所有城市都是由集市逐步演变而成的C先有村落,后有城市D农业出现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答案B3下列关于城市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密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B城市比乡村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更大C城市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p><p>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章 末 测 验一、选择题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B长沙市和韶山冲均为聚落C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聚落不断成长壮大D聚落和人类同时出现解析聚落根据规模可划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答案B2有关城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城市的出现B所有城市都是由集市逐步演变而成的C先有村落,后有城市D农业出现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答案B3下列关于城市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密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B城市比乡村对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更大C城市活动以第一产业为主。</p><p>5、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城市的特征17城市的形成2、36城市的发展2、45、68一、选择题纵观一百多年来的城市发展史,青岛完成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的蜕变过程。市区人口从1897年的约14 000人,发展到今天300多万人。完成12题。1城市与乡村相比,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原因有()。城市基础设施完善通信便捷城市面积广大管理水平较高A B C D2关于目前青岛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青岛是青岛市区域的中心,对周边地区有辐射带动作用B青岛市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社会、经济、人口、对外开放等。</p><p>6、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读下图,完成12题。1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是()。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人口从事的职业、性别构成有很大差异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人口从事的职业、人口规模有很大差异A B C D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许多国家的城市发展过程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密切相关B预计到203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上升到50%C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出现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现象D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较快解析第1题,乡村与城市最主要的差异表现在人口密度,人口从事的职业和人口规模上。第2题,预计到2030。</p><p>7、第三节 城市环境问题一、选择题12011年9月11日北京小雨天气,从下午1点到夜里10点长达9个多小时的全市大堵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造成此次大堵车的因素是()。普降小雨导致道路湿滑周末出行集中交通事故频发、机动车增长过快居住区分散中秋将至导致商业街区交通压力增大A BC D解析项都是此次大堵车的主要原因。项“居住区分散”不成为堵车的原因,因居住区也不宜集中,且北京市人口太多,城市规模过大。答案C2改善城区大气质量的正确措施有()。强制推广无氟冰箱和空调变城市居民集中供暖为分散供暖大力推广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增加城。</p><p>8、第二节城市化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城市化的基本概念17、8发达国家的城市化2、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467我国的城市化58一、选择题1对城市化的涵义,理解正确的是()。A城市化是指乡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B城市化是20世纪以来开始出现的社会现象C城市化包括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数目的增多D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解析城市化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答案C下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年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读下图,完成23题。22007年至2050年期间,世界人。</p><p>9、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章末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 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 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 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B人口众多C矿产资源丰富D商品经济较发达解析第1题,从题干信息可知,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西安市附近,西安位于黄河流。</p><p>10、1.2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一、选择题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1按城市化发展过程,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Aadbc BacdbCdbca Dcdba2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的初期,城市中心人口稠密,城郊人口稀少。随着城市发展,功能区逐渐分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逐步显现。市内居住人口逐渐向外迁移,最终市中心形成商业区,人口较少;向外为居住区,人口稠密;外围为工业区,交通方。</p><p>11、第三节 城市环境问题一、选择题2011年10月25日国家权威部门称: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接近50%,城市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完成12题。 1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A城市化指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B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可以体现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C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D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2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区域是()。A长江三角洲 B黄河三角洲C珠江三角洲 D环渤海地区解析第1题,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能体现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第2题。</p><p>12、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一、选择题(2013海南地理)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XX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12题。1为趋利辟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中“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容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故A、B项错。</p><p>13、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20192019年,我国城镇人口平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19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的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A 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 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 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2.在农耕文明时期,影响聚落发展的主导条件是()A 充足的饮用水源居住在河边B 肥沃的土壤居住在冲积平原C 温和的气候居住在沿海地区D 丰富的自然资源靠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下图为我国某个古镇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该古镇位于我。</p><p>14、1.2 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理解衡量城市化的指标,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理解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3理解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一、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百分比,2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有差异 a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发展水平低,与经济发展程度_________。 (2)不同国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也不尽相同 a发达国家城市化阶段相。</p><p>15、章末整合,知识构建,1(2013北京文综)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读图,回答下题。,高考链接,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解析 聚落主要受地形、河流和交通线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因素,甲区域为渭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乙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答案 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p><p>16、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聚落特点及起源,掌握城市的形成过程。 3通过比较,掌握世界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特点,并能理解其原因。,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 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集镇,村落,中心村,3特点 (1)规模较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小,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地形,传统文化,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1概念:是达到一定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p><p>17、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聚落的形成过程,认识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了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基本概念。 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4、了解乡村聚落的地理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5、比较不同地理环境中不同因素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 6、结合实例分析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和成因。,请谈谈你的家乡与图中哪幅景观比较相似。,乡 村,城 市,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p><p>18、第二节城市化,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化,含义,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__________向城市地区集聚,________转变为城市地区,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_________________,1、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____,3、城市用地规模____,主要标志,一、城市化(城镇化。</p><p>19、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2了解城市聚落特点及起源,掌握城市的形成过程。3通过比较,掌握世界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特点,并能理解其原因。,一、乡村聚落及其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