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课件
•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护理 、治疗及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HF)属于病毒性出血 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第一节 乙型脑炎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患者12小时前。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出血热课件Tag内容描述:<p>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 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1 流行性出血热 教学课件 护理学院09一班冯婉笛 教学内容: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护理 、治疗及预防。 教学要求: 掌握 该疾病的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 熟悉 该疾病的预防。 了解 该疾病的病因及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HF)属于病毒性出血 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为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 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q【特征】 q 一、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q 二、啮齿动物。</p><p>2、1,第三十四章 脑炎病毒,2,一大群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大多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传播,旧归为虫媒病毒(arbovirus)。 目前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乙型脑炎病毒及森林脑炎病毒。,3,第一节 乙型脑炎病毒,亦称为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乙脑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严重者病死率高,幸存者常留下严重的后遗症。,4,一、生物学特性,球形,直径约40 nm。有包膜。核酸为+ssRNA。 基因。</p><p>3、出血热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 感染三科 袁文芳,定义: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老鼠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1.呼吸道:鼠的排泄物可形成气溶胶 2.消化道传播:进食病鼠污染的食物 3.接触传播:被鼠咬后或破口接触可至传染 4 垂直传播:孕妇感染可传染婴儿。,易感性,普遍易感,但可终身免疫。,病例分析,患者,男,50岁,农民,因“发热,右上腹痛12小时”来诊。患者12小时前,自觉发热,自测体温39,口服退热药,饮水后休息。7小时前,测体温略有下降。,病例分析,2小时前进食约1小时后自觉右上腹痛,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呈钝痛。</p><p>4、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感染科,概述,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传染源:鼠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临床特征:发热、休克、出血及肾脏损害。 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一. 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属 负性单链RNA病毒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包括外膜和核心,EHFV基因组,S基因:核衣壳蛋白(NP) M基因:膜蛋白(一种糖蛋白) L基因:聚合酶,免疫原性,核蛋白免疫原性强,抗原。</p><p>5、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三明市第二医院肾内科 金 哲,13:20:24,1,内容,基本概念 病因和发病机理 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 治疗原则,13:20:24,2,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基本概念 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因其有不同程度肾损害,1982年WHO又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13:20:24,3,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病原体: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于汉坦病。</p><p>6、1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 HFRS 2 一 概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 由汉坦病毒 EHFV 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人兽共患疾病 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又名流行性出血热 EHF 3 一 概述 主要表现 发热 充血 出血 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衰竭 基本病理变化 全身小血管 毛细血管损害五期临床经过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oligu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