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专题05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 (3)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画法。(1)大气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 (3)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画法。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Tag内容描述:<p>1、专题05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2019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难度系数中低难度建议学习方法会画课本上的示意图重点关注(1)大气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 (3)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画法第一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请一定记得课本上的过程图!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p><p>2、专题05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2019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难度系数中低难度建议学习方法会画课本上的示意图重点关注(1)大气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 (3)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画法第一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请一定记得课本上的过程图!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p><p>3、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1.科学家发现,随着大气层中微粒的增加,近几十年以来,到达地球的阳光量减少了10%,地球正在 “变暗”。与“地球变暗”有关的作用是(A)A大气削弱作用增强B地面辐射增强C地面辐射减弱D大气吸收作用减弱下图甲、乙两地纬度相同,据图完成23题。2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A)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a处大气的削弱作用比近地面强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3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B)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b处的地面辐射弱b处大气吸收的。</p><p>4、课后限时集训(七) 一、选择题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回答13题。1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ABC D2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A湖陆的面积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C湖陆的海拔差异D湖陆的热力差异3白天,自德安气象观测站至鄱阳气象观测站作等压面图,下列正确的是()1D2.D3.C第1题,据图可知,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p><p>5、课后限时集训(六)(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回答13题。1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ABC D2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A湖陆的面积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C湖陆的海拔差异D湖陆的热力差异3白天,自德安气象观测站至鄱阳气象观测站作等压面图,下列正确的是()1D2.D3.C第1题,据图可知,德。</p><p>6、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3-,-4-,知识梳理,能力突破,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热源 (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 2.受热过程,-5-,知识梳理,能力突破,-6-,知识梳理,能力突破,特别提醒(1)物体温度越低,辐射波长越长,因此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温度越来越低,波长越来越长。 (2)地面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的原因不。</p><p>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读近地面(虚线)和大气上界(实线)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示意图(下图),回答12题。1“温室效应”会使()AA部分增大 BB部分缩小CC部分增大 DC部分缩小解析:“温室效应”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则吸收的太阳红外线部分增大。答案:C2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并向大气排放,则会使()AA部分增大 BA部分缩小CB部分增大 DC部分缩小解析:温室效应增强了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C部分的范围增大。氟氯烃破坏大气臭氧层,使臭氧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而到达大气上界的紫外线。</p><p>8、课时规范练6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昼夜气温变化示意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甲中两条曲线可以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p><p>9、课后限时集训6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对应学生用书第323页)一、选择题a“玉兔号”月球车(2019株洲检测)由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据此回答12题。1。</p><p>10、考点规范练5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一 选择题 1 2016广东深圳质检 读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P逐渐减小 B 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 青藏高原P与P的差值大 C P大于P是因为大气保温作用明显。</p><p>1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目标: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2.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预习检测: 1.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是什么辐射?地面辐射呢?,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明显。</p><p>12、课后限时集训(六)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读鄱阳湖周边德安气象观测站和鄱阳气象观测站年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图(正距平为西风,负距平为东风),回答13题。 1有关两气象观测站风向的判读正确的是() 德安气象观测站819时吹西风德安气象观测站19时次日8时吹西风鄱阳气象观测站1121时吹东风鄱阳气象观测站21时次日11时吹东风 AB C D 2造成两气象观测站昼夜风向变化的原因是(。</p><p>1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 科 高中地理 课 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课 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课时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