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Polymyositis &amp。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五、治疗及预后 概 述 •特发性肌病。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DM) 无肌病性皮肌炎 幼年型皮肌炎 恶性肿瘤相关DM、PM 其它结缔组织病继发DM、PM 包涵体肌炎。
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Tag内容描述:<p>1、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Polymyositis & dermatomyositis 为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肌无力 皮肌炎伴有特征性皮疹 。 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酶水平增高, 特别是肌酸激酶明显增高 肌电图出现肌源性损害 组织病理提示有肌肉不同程度的 炎症和坏死 。 关节炎 胸膜炎 心肌炎 肾损害 吞咽困难 肺间质纤维化 神经系统病变 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导致 横纹肌组织抗原性质改变或机体本身 免疫功能异常,造成肌肉组织损害。 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异常均在本 病中发挥作用。 基本病理改变 炎细胞浸润、肌纤维变性和 /或坏死 肌细胞再生。</p><p>2、Polymyositis and Dermatomyositis General situati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General situ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Polymyositis,PM Dermatomyositis,DM Juvenile dermatomyositis DM、PM associated with malignancy Another autoimmine rheumatic disease Inclusion body Epidemiology Incidence:0.5/10万8/10万 Onset age:5 14 and 45 64 Sex:female:male=2:1 Race:Black:White=4:1 Pathogene。</p><p>3、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五、治疗及预后 概 述 特发性肌病: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 无肌病性皮肌炎 幼年型皮肌炎 恶性肿瘤相关DM、PM 其它结缔组织病继发DM、PM 包涵体肌炎 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率:0.5/10万8/10万 发病年龄:5 14岁和45 64岁 性别:女:男 =2:1 种族差异:黑人:白人=4:1 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依据: MSAs(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 抗合成酶抗体:Jo-1抗体 胞浆抗体: 核抗体: 免疫介导依据 常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骨。</p><p>4、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五、治疗及预后 概 述 特发性肌病: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 无肌病性皮肌炎 幼年型皮肌炎 恶性肿瘤相关DM、PM 其它结缔组织病继发DM、PM 包涵体肌炎 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率:0.5/10万8/10万 发病年龄:5 14岁和45 64岁 性别:女:男 =2:1 种族差异:黑人:白人=4:1 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依据: MSAs(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 抗合成酶抗体:Jo-1抗体 胞浆抗体: 核抗体: 免疫介导依据 常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骨。</p><p>5、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五、治疗及预后,概 述,特发性肌病: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 无肌病性皮肌炎 幼年型皮肌炎 恶性肿瘤相关DM、PM 其它结缔组织病继发DM、PM 包涵体肌炎,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0.5/10万8/10万 发病年龄:5 14岁和45 64岁 性别:女:男 =2:1 种族差异:黑人:白人=4:1,发病机制,自身免疫依据: MSAs(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 抗合成酶抗体:Jo-1抗体 胞浆抗体: 核抗体:,免疫介导依据 常合并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骨。</p><p>6、皮肌炎/多肌炎诊治进展,孙凌云,PM/DM定义,横纹肌非化脓性炎性肌病,多累及四肢近端及颈部肌群,皮肌炎还伴有多种形态的皮肤损害,PM/DM常累及多种脏器,可伴发肿瘤和其它结缔组织病。 1863年Wagner首次报道一例PM,1887年Unverricht描述了第一例皮肌炎的皮肤症状,1891年命名本病为皮肌炎 直到近50年,随着诊断、治疗及实验技术的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才比较全面。,PM临床特征,隐袭起病,数周至数月内逐渐进展。 年龄18岁 近段肢体肌无力和颈屈肌无力,眼肌及面肌很少累及 食管功能障碍和环咽部阻塞 吞咽困难、误吸(少见) PM并不常见 ,易将。</p><p>7、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概述,特发性炎性肌病:是一组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为突出表现的异质性疾病。其中以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最为常见。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都是特发性炎性肌病。 注:女性多于男性,DM比PM更多见。,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 PM主要见于成人,儿童罕见。DM可见于成人和儿童。PMDM常呈亚急性起病。在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对称性的四肢近端肌肉无力,仅少数患者(特别是DM)可急性起病。PMDM常伴有全身性的表现,如乏力、厌食、体质量下降和发热等。,症状和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