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160。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160。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观察物体练习。观察物体综合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Tag内容描述:<p>1、第五单元练习题一、下面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1.2.上面 侧面 正面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对称轴。 ( )2圆是对称轴最多的图形。 ( )3.照镜子时,你向前走一步镜子中的你就向后退一步。 ( )4.小红左手拿书,右手拿笔;镜子中的她右手拿书,左手拿笔。 5图形是对称的。 ( )6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2条对称轴。 ( )7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8. 当你向镜子前面走一步,镜中的你向后走一步。( )三. 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并说出有几条轴。</p><p>2、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出示积木:同学们认识它们吗?拿出积木搭一搭。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示任意图形,或发出指令,组内成员搭一搭,看谁搭得又快又对。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积。</p><p>3、观察物体练习教学目标:1、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2、从具体、形象、直观的物体中形成表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空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1、出示书包、玩具等图片,让学生辨别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板书:正面、侧面、上面提问: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样吗?2、出示实物立方体,提问:从一个位置观察。</p><p>4、观察物体(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判断所给图画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以及通过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单元教学要求: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2、能解决。</p><p>5、观察物体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2、从具体、形象、直观的物体中形成表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空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教学准备:测试题教学过程:一、知识园 512= 323= 416= 230= 508= 728= 245= 56+24= 156= 262= 208= 293=二、智慧园1、下面各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 面( ) 面(。</p><p>6、观察物体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2、从具体、形象、直观的物体中形成表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空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教学准备:测试题教学过程:一、知识园 512= 323= 416= 230= 508= 728= 245= 56+24= 156= 262= 208= 293=二、智慧园1、下面各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 面( ) 面(。</p><p>7、观察物体练习教学目标:1、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能正确理解。2、从具体、形象、直观的物体中形成表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培养空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想想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1、出示书包、玩具等图片,让学生辨别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板书:正面、侧面、上面提问: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样吗?2、出示实物立方体,提问:从一个位置观察。</p><p>8、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出示积木:同学们认识它们吗?拿出积木搭一搭。以小组为单位,组长出示任意图形,或发出指令,组内成员搭一搭,看谁搭得又快又对。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积。</p><p>9、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经历编制2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亲身体验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发现每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的能力,并能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发展数感。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1节数松果(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教材第3031页的内容。1结合“数松果”的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2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初步培养迁移类推和按规律识记的能力。重点: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p><p>10、平均分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6页、37页,认识平均分。教学提示学生在本单元开始第一次接触除法运算,为了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概念,为后面学习表内除法打下基础,教师要结合教材中设定的“小松鼠分松果”的问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有哪些分的方法,再提出要使两只小松鼠分得同样多怎么办,充分的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组织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分析能力的锻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个送过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2. 了解平均分的。</p><p>11、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经历编制2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亲身体验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的优越性。培养学生发现每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的能力,并能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发展数感。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1节数松果(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教材第3031页的内容。1结合“数松果”的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2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初步培养迁移类推和按规律识记的能力。重点: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p><p>12、活动课-提问题并解答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页、47页,提出乘除法问题,并解答。教学提示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自主提出问题,并说一说可以怎样解答,只要思路合理,算的正确就可以,不要求列出综合算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选择适当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p><p>13、二年级数学上册(RJ) 教学课件,第 1 课时 观 察 物 体(1),第 5 单元 观 察 物 体(一),一、情境创设,猜一猜,这是什么?,观察物体时一定要全面观察。,原来是一个 存钱罐呀。,这是一个球。,这是一只小兔子, 背着一个大蘑菇。,1,下面这些图分别 是谁看到的?,可以把大熊猫 转一转。,也可以我们 围着大熊猫 转一转。,观察物体要 全面、有序。,小明,小亮,小红,小芳,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