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言句子
• 3、按结构关系断 • 文言语句中有假设和承接关系。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题型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 ——语境加推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高三语文文言句子翻译(二)。1.落实重点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 2.复习回顾翻译原则和方法。常一人居外。
翻译文言句子Tag内容描述:<p>1、文言语句的断读和翻译 知识模块融合 一、文言语句的断读规律 1、按词语断 如:“寒暑/易节,始一/过焉”,“浮光/跃金,静 影/沉璧” 2、主谓之间断 如“上/使外将兵”,“内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3、按结构关系断 文言语句中有假设和承接关系,可根据其关系 ,人中分开。如“战/必胜矣”假设关系,“如果 打仗,一定胜利”。“辍耕/之垄上”,“辍”和“之 ”是两个动词,句中有承接关系。 二、文言语句的基本句式和译 法 1、判断句 表示主谓和谓语之间的关系,翻 译时要加是“是”。常见的判断句式有: (1)“者,也”例:“陈胜者,。</p><p>2、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p><p>3、题型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 语境加推断,落实得分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为一般句式,为判断句。,D,宾语前置句。,C,(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2)“此所得也”为判断句。,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为状语后置句,为一般句式。,D,前“见”表被动,后“见”是偏指一方(我)。,都是介词,表被动。,前“见”是偏指一方,后“见”表被动。,前“被”表被动;后“被”是动词,遭受。,B,(1)“。</p><p>4、高三语文文言句子翻译(二),1.落实重点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 2.复习回顾翻译原则和方法,力争使句子翻译达到“信、达、雅”。,学习目标,1、丁 氏 穿 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不闻。,译文: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指示代词,这件事。,汲 1、短绠不可汲深井之泉(取水于井) 2、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荐举、提。</p><p>5、翻译文言句子(一)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既而王导遣八部从事之部,诸从事各言官长得失,顾和独无言。导问和:“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特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节选自晋书顾和传)(1)答曰:“明公作辅,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导咨嗟称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母老固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