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
明确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7.关于耀斑爆发对地球造成的影响。重点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一、选择题(共25题。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Tag内容描述:<p>1、教学设计课时名称人口容量(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课标要求认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素、特点及实现人地协调的途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辨析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内涵。明确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过程与方法:对已知的相关材料分析处理,并能尝试得出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关注人口问题,感悟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能关注人口问题。教学方法资料分析处理;案例分析;探究式学习板书设计教学过程1导课出示漫画,提出环境承载力,引出课题。</p><p>2、理解、记忆、运用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2.天体系统:河外星系总星系 其他恒星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太阳系 其他地月系 月球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巨 行 星:木、土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注。</p><p>3、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p><p>4、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A. 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继2006年12月5日、7日太阳发生多次耀斑爆发之后, 12月13日北京时间10时40分前后,太阳再次发生一次猛烈爆发。据此回答79题。7关于耀斑爆发对地球造成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线电短波通信出现短暂的中断 B太阳黑子的数量明显增多 C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D北京地区出现强烈沙尘暴8此次耀斑爆发期间,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A上海 B天津 C广州 D沈阳9对北京时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八区的区时 B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C东经120的地方时。</p><p>5、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江汉平原 水稻种植业,导入新课,长江中下游渔业生产,内蒙古草原的畜牧业,大兴安岭林业,荷兰花卉种植业,为什么杨贵妃吃不到北方的荔枝?,重点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难点 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教学重难点,一、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农业的分类,农,林,牧,渔,副,广义的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p><p>6、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学习重点】1、地表形态的。</p><p>7、阶段水平检测(五)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各种现代化运输方式优劣评价等级图,图中15代表评价等级的优劣,数字越大优势越大。读图完成13题。1青藏地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Aa Bb Cc Dd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判断,a、b、c、d、e分别代表航空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青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其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方便灵活的公路运输。2以下货物运输最适宜采用c运输方式的是()A将昆明的鲜花运到北京B印度从法国进口粮食C哈萨克斯坦从武汉进口机电产品D两。</p><p>8、3.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选择题淡水资源日益紧张,如果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理论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总水量的1,由此可见,尽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的,但适合饮用的淡水资源则是十分有限。回答13题。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是 ( )A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B多年平均降水总量C多年平均蒸发量 D多年降水量与径流量之和2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江河水湖泊淡水冰川浅层地下淡水A B C D3赤道附近的岛国新加坡年降水量达2 000 mm以上,但严重缺水,主。</p><p>9、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1.3 地球运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运用计算机模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能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2、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智能要求(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2)理解自转的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4)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能力要求懂得运用地球运动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p><p>10、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 教案【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运用计算机模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能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2、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智能要求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2、理解自转的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4、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能力要求懂得运用地球运动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p><p>11、3.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选择题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下表,读下表回答12题。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长江流域以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百分比80%14.7%人口占全国的百分比53.5%44.4%耕地占全国的百分比35.2%59.2%1.我国水资源和耕地的分布特点是()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2针对水土资源的配置情况,经过多年研究、论证、规划,我国已经开工的巨大工程是()A长江三峡工程 B淮河治理工程C南水北调工程 D黄河小浪底工程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p><p>12、高一必修1 第3章地球上的水-拓展提升练下图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小区下水道改造前后的管道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小区处理后的污水主要影响了水循环的( )A.下渗环节 B.蒸发环节C.地下径流环节 D.地表径流环节2.下水道改造产生的影响是( )A.使地表径流量减少 B.使污水处理量减少C.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D.增加水资源供应下图为某海域等深线和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3.图示海域位于( )A.南半球大陆的西岸 B.北半球大陆的东岸C.低纬度大洋的西岸 D.北半球大洋的东岸4.流经该海域的洋流可能是( )A.阿拉斯。</p><p>13、交通运输中的点 识记与理解经济 社会 技术 自然因素对港口 车站 航空港区位的影响和制约 过程与方法以上海港为案例来分析各区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采用自主讨论 活跃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心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 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机场 码头 港口 车站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 如港口 车站 航空港等 是客货流的集散地 是完成交通运输过程的重要环节 一 港口的建设 1 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