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人口与环境。A、交通运输、市场、资源。一、《必修2》需要阐明的基本地理思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1、降水形成的条件 2、降水量的测量。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Tag内容描述:<p>1、湘教版教材编委-湖南师范大学周跃云教授在西安市举办的“湘教版教材回访会”上的讲稿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但是,地理提倡“自然地理、人。</p><p>2、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选择题1、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因素是A、交通运输、市场、资源B、交通运输、土地、集聚C、资源、能源、市场D、交通运输、土地、政府政策2、下列属于原料指向型的工业是A、印刷厂 B、印染厂C、甜菜制糖厂 D、啤酒厂3、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A、原料类型 B、劳动力数量C、运输成本 D、零部件数量4、在大多数情况下,仅次于运输因素的工业区位因素是A、土地因素 B、水源条件C、能源资源 D、地形因素5.下列工厂宜靠近钢铁厂布局的是A.汽车厂、机床厂 B.造船厂、食品厂C.化纤厂、水泥。</p><p>3、_促进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湘教版必修2分析,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 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要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必修1,必修2,必修3,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该协调和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一、必修2需要阐明的基本地理思想,二、力争做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并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行为 陈晓端,1.九大特征: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p><p>4、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思考,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2、为什么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读“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三条曲线表示20世纪的人口曲线呈 状,资源曲线呈 状,环境污染曲线呈 状。,读“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回答问题:,人口增长快,资源和环境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读“世界。</p><p>5、专题复习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降水的形成及分类,1、降水形成的条件 2、降水量的测量, 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测量降水量的工具:,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雨量器, 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 日、月、年降水量的测定,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降水量的测定,(1) 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2) 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你知道降水有哪些形式吗?,降雨,冰。</p><p>6、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b)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人口的急剧增长;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2、环境问题按性质的分类(a),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2009 4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p><p>7、第一章人口和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高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低 低 1 2 3 4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过渡型 现代型 传统型 日本 印度 中国 1 下列国家组合中 人口连续呈现负增长的是A 俄罗斯 美国B 巴西 古巴C。</p><p>8、3 3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地点选择 水源 市场 政策 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总经理 让你在全国选一个地方建厂 你要考虑哪些因素 讨论 工业区位选择考虑如上因素 最终目的是什么 决策者选择区位目的 厂商 经济效益 低成本高利润 理想区位条件 现实区位优势 充足的原料 动力 质高价廉的劳动力 前景广阔的市场 在诸多因素中选择主导因素 运输 土地 集聚 运输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 运输产品的运费 布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