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4课
1. 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战国时期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高中历史第4课Tag内容描述:<p>1、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习水县绿洲高级中学 胡德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2)识记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3)识记清楚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5) 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加强了君主专制2.过程与方法(1) 将教材的部分内容设计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史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2) 通过阅读分析教材材料和补充的相关材料,学习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体会原始材料对认识历史的作用。(3) 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p><p>2、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变法的前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奖励耕织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收富国强兵之效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导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秦国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改革,它使西部边陲国穷力单的秦国,一变而成为地域辽阔的大秦帝国。商鞅究竟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为什么能取得这样重大的成果?,变法的前夕,战国时期形势图,战国时期嵌错赏功宴乐铜壶。</p><p>3、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并吞六国,秦能够完成统一有那些重要条件?,、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为亲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始皇雄才大略、锐意进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战国时期形势图,三戈铜戟(战国时期,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战国时期,各大。</p><p>4、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并吞六国“百代犹得秦政法”缔造统一大帝国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的秦始皇为什么能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他又有哪些泽被后世的业绩而被尊称为“千古一帝”?,导入,并吞六国,战国时期形势图,战国时期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从中可以看出战国时兵战的阵势。,战国“赏功宴乐铜壶”,铜壶上的水陆攻。</p><p>5、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测试内容及要求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及经济政策1. 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2. 理解“重农抑商”。3. 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概况(1)原始社会:土地为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按亩收税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2抑制土地兼并(1)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2)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p><p>6、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 李贽的 离经叛道 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人物生平简介 1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一 离经叛道 的李贽 1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离经叛道 2 李贽的思想和代表作 焚书 藏书 3 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反对那些道学家为了抬高自己 故意把孔子吹捧为神圣甘愿冒着 非圣无法 的罪名。</p><p>7、孟德斯鸠 英国议会大厦 改良蒸汽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习要求 1 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的史实 2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 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 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 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 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 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 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问题探究 C。</p><p>8、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 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苦守 一个女人终身幽禁的证明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解读 列举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中的 提倡个性 这一价值观念 李贽 1527 1602 是明朝后期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的著名思想家 一 李贽的离经叛道 李贽故居 福建泉州 人生经历 求学 做官 入狱 性格特征。</p><p>9、画面一 当雍正皇帝颁布 抑商手谕 乾隆津津乐道于 康乾盛世 时 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 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 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夕阳与曙光 画面二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 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 英格兰西北部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 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 挑着扁担日复一。</p><p>10、第4课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南北朝时期儒 佛 道三教并立 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 理学于宋代兴起 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 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它绵延700余年 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导入 三教合一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公元68年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 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 祖庭 和 释源。</p><p>11、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 并吞六国 百代犹得秦政法 缔造统一大帝国 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 第4课 千古一帝 秦始皇 在历史上以 暴君 形象著称的秦始皇为什么能吞并六国 一统天下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他又有哪些泽被后世的业绩而被尊称为 千古一帝 导入 并吞六国 战国时期形势图 战国时期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从中可以看出战国时兵战的阵势 战国 赏功宴乐铜壶 铜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战国战。</p><p>12、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 随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统治者如何一步步地扩张皇权 中枢决策机构又是如何一步步变化的 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唐大明宫 复原图 导入 返回 返回 北京故宫 明清时期皇宫 鼠标拖动查看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导入 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 隋。</p><p>1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 重农抑商 三 海禁 与 闭关锁国 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 奴隶制国有制 私有制 井田制 奴隶庶民集体耕种 氏族公社公有 1 原始社会 2 奴隶社会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国王分封臣下 层层分封 生产力低下 井田制 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3 封建社会 形成 鲁国初税亩 前594年 加速私有化 土地地主私有为主 春秋时期垦荒私有 化公为私 战国各国政策 秦商鞅变法。</p><p>14、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列举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 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1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尖锐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3 阶级 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4 思想 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西学东渐 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认识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p><p>15、缔造统一大帝国 秦皇 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 为五军 使监禄 又以卒凿 灵 渠而通粮道 以与越人战 淮南子 人间训 灵渠 秦始皇征南越 为运输军粮 命人开凿灵渠 灵渠全长34千米 首次把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灵渠铧嘴 将湘江水三七分流 三分入漓 七分入湘 船队可以从汉水出发 经长江 湘江 漓江 直达珠江口 陡门 相当于现代的船闸 是保障船只能够逆水行驶的设施 可说是人类运河史上的杰作 灵渠陡门。</p><p>16、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黄宗羲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条件 1 经济因素 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2 阶级基础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 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 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 发展商品经济 3 思想因素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 统治者的法制思想占主导地位 八股取士 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 摧残。</p><p>17、惊叹书院今朝风彩依然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 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 河南省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 书院 原是中国官方藏书及私人读书治学之所 从唐末至五代 战乱频举 学校废毁 学者多择名山胜水之地建立书院 开创私人研究学术与聚徒讲学的场所 两宋以来书院大盛 名师荟萃 成为半官半民性质的地方教育中心 以后成了准备科举的场所 宋明的理学大师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都曾在书院讲学 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