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教学奖惩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奖。谭山镇中心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奖惩制度。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推进我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落实奖励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们深知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奖惩制度Tag内容描述:<p>1、xxx 医院教学奖惩暂行规定 为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 全院带教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结 合本院实际情况,特规定如下: 一、教学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科室的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及高年住院医师均要积极参与临床教学 工作。临床教学包括在教学办备案的理论教学、教学讲座、教 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教学督导、集体备课、预讲课、教学 示教、批改考卷及核卷等。 二、教学奖励及补助 1、各科室每带教一个实习生,将获得 60 元/月的科室带教 基金,该教学基金在每年年。</p><p>2、教学工作奖惩制度为了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现就学校统考、教育局抽考、九年级毕业会考和学科竞赛等有关奖惩办法制定如下:一、学校统考1、学校统考科目以各科级平均分为基础分,高于基础分,每高出1分奖元,低于基础分2分(不包括2分)起罚,在210分之间,每低1分罚款元,依次类推。、低于平均分9分(不包括9分)每低一分罚元。3、在每学期的期末学校统考中,各年级获得各科平均分之和第一名的班级的班主任奖励人民币100元。九年级实验班除外的第一名班级的班主任奖励人民币100元。注:以上奖惩成绩计。</p><p>3、马灌镇高洞小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辅导学生、个人竞赛奖 惩 制 度 为加强学校教学管理,落实课程改革精神,调动教师工作热情,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根据教师讨论反馈意见和学校管理需要,特制定本制度。一、教学质量奖惩 奖励(一)县级抽考“教学质量奖”县期末抽考年级,在全县综合评比中名列前110名,奖励学科组1000元至300元(每名以100元递减,奖金按班级成绩分配),如全校该学科未进入前10名,某班某学科进入全县小学前110名,分别奖励任课教师500元至50元。(每名以50元递减)(二)片区级统测“教学质量奖”小学各年级各学科每学期优。</p><p>4、谭山镇中心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奖惩制度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办教育的永恒主题。近几年来,我校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教学质量还不够理想。因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提高教学质量想实招、鼓实劲、办实事,进一步优化提高环境,加强教学管理,重视自身建设和教师素质提高,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推进我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既是当务之急也是赖以生存的目标。一、制约质量的因素与问题在总结上学年教学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校小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有的还很突出和非常严。</p><p>5、落实奖励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双塘镇中学是一所乡镇初中校。现有3个年级,12个教学班,在校生540人,教职工49人。我们以“立足全面发展,着眼成人成才”为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几年来中考成绩教育局综合评估一直名列乡镇校前三名,受到教育局表彰,并荣获天津市义务教育完成率先进单位等市县级荣誉称号30项。我们深知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落实好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奖励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激发教师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搞好学校管理,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关键,。</p><p>6、小学各科教学奖励制度为激励全体教职工积极工作,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奖励措施。一、课时津贴(一)、课时计算方法:1、语文:一、二年级每上一节课按1.6课时计算,三、四年级按1.7课时计算,五、六年级按1.8课时;数学:一、二年级每上一节课按1.5课时计算,三、四年级按1.6课时计算,五、六年级按1.7课时计算课时。2、三年级及时以上的思品、自然、社会、体育、英语、信息技术,每上一节课按1.1计算课时。16年级的音乐、美术、班队及一、二年级体育、思品、自然均按每上上1节为1。</p>
【教学奖惩制度】相关DOC文档
医院教学奖惩制度
教学工作奖惩制度.doc
小学教师教学质量奖惩制度.doc
提高教学质量奖惩制度.doc
落实奖励制度提高教学质量.doc
小学各科教学奖励制度.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