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精神病学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 第三章 精神障碍症状学。精神症状的特点。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 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 ④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 能 损害。如多巴胺能受体(D1-5) 配体(ligand)。环性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障碍。神经病症状学。

精神病学精神病学Tag内容描述:<p>1、精神病学 第三章 精神障碍症状学,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 陈光敏,精神状态的判断, 纵向比较 横行比较 当事人心理背景和处境,精神症状的特点, 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主观意识的控制 症状出现后,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 能 损害,精神活动,认知(感觉、知觉、思维、注意、记忆) 情感 意志、行为,精神疾病的症状学,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在精神活动方面,即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的异常,临床上称为精神症状。,一、感觉及感觉障碍,(一) 感觉:对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p><p>2、安律凡(阿立哌唑)的作用机制及 临床应用,主要内容,受体和配体的基本概念 阿立哌唑的作用机制 临床研究证据 安律凡处方建议,受体及配体,受体(receptor):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如多巴胺能受体(D1-5) 配体(ligand):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多巴胺、苯丙胺是多巴胺D2受体的配体 效应器(effector) :配体与受体结合会产生生物效应,这一特定结构叫效应器 结合位点:配体和受体大分子中的一小部分结合,这个部位,即结合位点或受点,如大多数苯二氮卓类药与苯二氮卓类受。</p><p>3、第八章,心 境 障 碍 (mood disorder),概述定义,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 预后一般较好,分类(CCMD-3),心境障碍,躁狂发作,轻躁狂症 无精神病性躁狂 有精神病性躁狂 复发性躁狂,轻抑郁 无精神病性抑郁 有精神病性抑郁 复发性抑郁,环性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心境障碍的不同表现,情感,时间,反复发作抑郁症,情感,时间,情感,时间,情感,时间,双相情感障碍,双相快速循环,反复发作躁狂症(罕见),概述流行病学,患病率 中国:0.083% (终生),0.052% (时。</p><p>4、神经病学(Neurology),神经病症状学,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神经病学教研室,第一章 绪 论,一、神经病学的任务 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症状、诊断、预后、治疗和预防 有别于精神病学,二、神经病学的历史与发展,一百多年前从内科学分支出来 近来分出神经外科学、儿童神经病学、围产期和新生儿期神经病学、老年神经病学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神经病学显得越来越重要,脑研究由宏观、大体深入到细胞、亚细胞乃至分子、基因水平,还将深入到基因所表达蛋白的水平 与其它神经科学派生学科的发展起着互相推动互相。</p><p>5、临床精神病学 (总论),主要讲授的内容,相关的概念 精神病学学科发展的简史 疾病负担的有关概念以及世界和中国的精神疾病负担现状 中国精神卫生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趋势 精神病学的诊断以及研究手段,有关的概念,精神病学(Psychiatry):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治及转归等方面的临床医学科学 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s):由于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因素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紊乱,所导致的个体出现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异常的总称。,有关的概念,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研究精神疾病的社会防治。</p><p>6、心境障碍,大纲双相及相关障碍,一、掌握: 双相障碍的定义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二、熟悉: 双相障碍的诊断要点、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ICD-10标准、DSM-5标准) 三、了解: 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 双相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拓展: 双相障碍的病因机制研究进展,大纲抑郁障碍,一、掌握: 1. 抑郁障碍的描述性定义 2. 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二、熟悉: 1. 抑郁障碍的诊断要。</p>
【精神病学精神病学】相关PPT文档
课件: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复习题.ppt
精神病学第三章精神障碍症状学课件
精神障碍的生物学治疗.ppt
精神病学心境障碍ppt课件
神经病症状学 2.1绪论.ppt
精神病学课件:1 绪论
精神医学课件:心境障碍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