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

《金融理论与实务》各章重点 第一章 货币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物。信用货币的特点。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贮藏、世界货币。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Tag内容描述:<p>1、金融理论与实务各章重点 第一章 货币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物?信用货币的特点? 2、说明货币诸职能的主要特征。 3、阐明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联系与差别? 4、为什说人民币是一种信用货币? 5、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国际货币有哪些特点? 考核知识 一、识记: 货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和信用货币;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 段和贮藏手 货币币值汇率: 法定货币 、世界货币和可自由况换货币 二、领会: 2、为什么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P7 3、贮藏手段职能的特征 P7 4、货币币值与市场商品。</p><p>2、金融理论与实务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1、 马克思货币职能描述: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贮藏、世界货币。2、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3、 无限法偿: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货币的能力,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4、 有限法偿: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金额,收款人有权拒绝接受,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5、 自由铸造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使铸币的市场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p><p>3、金融理论与实务试题要点解析第I部分 选择题(25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P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用一般等价物来表现所有商品价值的情况,马克思称之为 ( C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等价形式 D货币形式考点点击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形式。要点透析 价值形式有简单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和货币形式四种。其中一般等价形式是指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2货币的形态经历的阶。</p><p>4、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讲义第一章 货币记住书中关键性的历史事件,转折点式的变革等等,作为单选题的考试重点识记。本章重点内容提要: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和货币形式的演变(为什么?稍微看一下,虽然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一)货币的产生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的出现是与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商品交换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物物直接交换与通过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就是交换的媒介,它解决了物物交换中的矛盾。马克思依据劳动价值说,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论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产生的历史过程。(选择题可能会出现货币发展。</p><p>5、一、课程概要金融理论与实务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课。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金融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业务知识与技能和基本制度规定。既研究货币、信用、银行等金融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及现代金融经济运行一般形式规范、原则、操作程序,又着力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规律、原则和形式规范。其内容既具有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又具有微观性、个别性、策略性、适用性的特点。故本课程既是经济学的具体和深化,又是金融经济本身运动规律和运行规律、规则、经营方法的概括与升华。学习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的主要目。</p><p>6、简答:1、信用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简答1):首先,可以广泛集聚资金,支持规模经济。其次,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再次,信用还可以用来调节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2、国家信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简答2):是解决财政困难的较好途径。可以筹集大量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投资机会。 可以成为关键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3、在我国开展消费信用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简答3)(1)消费信贷可以促进国家经济调控政策和调控方式发生重大转折。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2)消费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p>
【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相关DOC文档
《金融理论与实务》各章重点
金融理论与实务重点.doc
金融理论与实务试题要点解析.doc
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提纲.doc
金融理论与实务知识点汇总.doc
金融理论与实务简答重点.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