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温病学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风 温。&#215。1.定义 春温是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寒邪伏藏在体内。《素问&#183。春必病温。邪伏部位。至春变为温病。第十四章 大头瘟 陕西中医学院 温病学教研室。大头病。大头瘟。大头风。大头温、虾蟆温。天行邪毒客于三阳之经。《温热论》的主要学术贡献。
课件温病学Tag内容描述:<p>1、1,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风 温,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2,病案举例 陈,男,16岁,1974年3月24日住院。住院号:16439 病史:四天前因饱食赶路,汗出甚多而受风,当晚即恶寒发热,头痛,脘胀,呕吐,寒热持续,汗出而热不退,继又增咳嗽,胸痛。 症状:患者恶寒发热,汗少,头胀痛,左胸疼痛,咳嗽,痰吐淡黄而粘,夹有少量铁锈色,脘部胀满,大便不行,口干喜凉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偏红,脉浮滑数。 检查:体温41,脉搏115/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8300/mm3, 中性91%,淋巴9%。痰培养:肺炎球菌。胸透:左下肺可见片状模糊。</p><p>2、2,1.定义 春温是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一、概述,3,2.解释 伏寒化温冬季感受寒邪,不即发病,寒邪伏藏在体内,郁伏化热,到春季伏邪外发而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4,邪伏部位,晋代王叔和:“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 隋代巢元方:“藏于肌骨”。 清代喻嘉言:辛苦之人“邪藏肌肤”,膏粱之辈“藏于骨髓” 。 实质上邪伏部位,不过是根据春温发病时的临床表现推断而来的。由于各家观察的情况不同而已。,5,临床特征,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等里热证,甚则闭。</p><p>3、第十四章 大头瘟 陕西中医学院 温病学教研室,概述,一、定义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以头面焮赤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二季,属于温毒的范围。,二、沿革,1、关于病名 首次将本病列专篇的为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称本病为“大头病”。 “大头天行”; “大头瘟”或“蝦蟆瘟”。 “大头风”、“ 大头伤寒”。 “大头温、虾蟆温”。 2、关于病理: 天行邪毒客于三阳之经,3、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与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等有相似之处,但不是典型的大头瘟。,病因病机,一、病因发病 1、病因:风热时毒 2、发。</p><p>4、温病学学术流派与学说,一、四时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与著作 学术贡献与辨治温病的思路,1、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三时伏气外感篇,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津老人,清初苏州人。 被称为“温热大师”。 其温热论被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之作。,温热论的主要学术贡献,(1)创立了辨卫气营血论治体系 (2)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3)划分了温病的类别:温热类、湿热类 (4)发展丰富了温病的诊断方法 舌诊、验齿、辨斑疹白 (5)确立了温病的治疗大法,关于脾瘅,再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味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