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章导学案
第18课 孟子 两章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 了解 孟子 散文的特点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 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 品味对比 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 理解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的含义 并从。
两章导学案Tag内容描述:<p>1、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导学案课件 PPT 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导学案课件 PPT教学实录课后反思练习题答案18孟子两章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 “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p><p>2、八年级上册物理学科导学案 丰南区物理教研 fengnanquwulijiaoyan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声音的特性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p><p>3、18 孟子 两章 一 自学导航 学习目标 1 了解孟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反复诵读课文 积累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含义及词类活用变化 2 体会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有文采的特点 了解论证方法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 说说两文阐明。</p><p>4、孟子 二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邹人 思想家 教育家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 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首先通读课文一遍 扫清文字。</p><p>5、18 孟子 两章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结果 编写人 刘 兵 备课组长 刘 兵 行政审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 了解 孟子 散文的特点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 背诵两篇短文 积累名。</p><p>6、第18课 孟子 两章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 了解 孟子 散文的特点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 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 品味对比 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 理解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的含义 并从。</p><p>7、18 孟子 两章 名校讲坛 1 作家作品 孟子 前372 前289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 散文家 名轲 字子舆 邹人 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 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 孔孟 有 亚圣 之称。</p><p>8、学习小组长评价和签字 完成 订正 签字 第18课 孟子 两章 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1 积累文言词汇 顺畅朗读 背诵课文 重点 2 了解孟子的思想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难点 学习方法 1 读议结合法 2 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 3。</p><p>9、第18课 孟子 两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 疏通文章大意 2 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 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和他的政治思想 3 学习课文结构严谨 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知识链接 简介孟子和 孟子 孟子 名轲 字。</p><p>10、18 孟子 两章 精彩开篇词 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即是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 成为仅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孟子 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 也仍然有他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的 取信于民 的政治主张 逆境出人才 的成才观 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 今天 我们就走近孟子 走近被称为 四书 之一的 孟子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p><p>11、孟子 两章 学习目标 1 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2 学习课文结构严谨 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 体会课文的论辩语言 重点 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难点 学习课文结构严谨 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知识链接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思想家 教育家 散文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 孔孟 并有 亚圣 之称 孟子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记述了孟子的言行 政治主张 哲学主张及哲学 伦理 教育思想等学。</p><p>12、18.两章导学案(学生) 【教师寄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养成自学文言文的习惯。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4.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p><p>13、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和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p><p>14、18孟子二章 导学目标: 1.学习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说语言特色。 2. 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3.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导学重点: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导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p><p>15、广平二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21-126) 编制时间:11.18 主备人:黎殷 二次备课: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领导审核: 班级: 姓名: 18、孟子两章导学案(讲读课) 【学习目标】 1、 能解释重要词语,翻译重要句子。 2、总结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 3、 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 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法指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