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 五、过程设计五、过程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 二、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上乘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 经济的开发。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的第一课。
历史七年级上Tag内容描述:<p>1、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 五、过程设计五、过程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 二、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上乘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 经济的开发,下启南方经济在西晋、南北朝 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 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做好了 铺垫。本课介绍了西晋的兴亡及少数民族的 内迁,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始终围 绕着统一和少数民族的融合这一历史主线, 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地 位。 学情分析 。</p><p>2、澧县城关中学 宋姿霖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常德市历史说课竞赛 三、教学方法三、教学方法 四、过程设计四、过程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 是是中国历史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政权分立 与民族融合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 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 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p><p>3、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说教学理念一、说教学理念 二、说教学背景二、说教学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五、说教法和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媒体七、说教学媒体 创创 设设 情情 境境 , 导导 入入 新新 课课 创创 设设 情情 境境 , 导导 入入 新新 课课 启启 发发 引引 导导 , 授授 予予 新新 知知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475年 启启 发发 引引 导导 , 授授 予予 新新 知知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改革军制。</p><p>4、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周 西周(前1046前771)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 ) 战国(前475前221 ) 第第 6 6 课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一. .春秋争霸春秋争霸 周天子地位的变化周天子地位的变化 : 西周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 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 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东周)春秋时:诸侯不再听从 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 诸侯。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议一议议一议: : w w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 争霸争霸? ? w w先后争霸的有哪些人先后争霸的有哪些人? ? w w。</p><p>5、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新课标 对本单元的要求 内容标准一 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0-15课)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 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 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内容标准二 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16-17课) 1.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 2.了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认识中国古 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4.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 教学。</p><p>6、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一、 选择题1、 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02年B公元202年C公元前206年D公元206年2、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是对以下哪条历史经验的总结 ( )A吸取秦亡的教训B实行“马上治天下” C采取高度集权措施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 )A吸取秦亡的教训B减轻人民的负担C发展生产D巩固封建统治4、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汉武帝:“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 )A主张推。</p><p>7、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选择合适的地图,练一练,思 考,1、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点?,2、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3、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哪幅地图?,4、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该选哪幅地图?,大,小,简单,详细,小,大,二、巧用地图,1、情景探究一:,1、张京为了设计旅游路线,找来了中国交通图,大家想一想 他首先应该做些什么?,2、从北京到杭州,沿途会经过哪些大城市?,3、如果旅游时间为3天,最好采取哪一种交通方式?,到了杭州,他们。</p><p>8、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基础知识浏览,单元测评,必做题,选做题,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承上启下的 魏晋南北朝文化,18,19,20,21-22,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二、赤壁之战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p><p>9、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成趋势,温故知新,2、4世纪后期,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匈奴,羯,羌,氐,鲜卑,1、东汉末年,我国西部、北部的哪五个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氐族建立的前秦,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淝水之战,学有所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还有哪些政权曾统一过黄河流域?,阅读课本第一段并归纳,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一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439年,自主学习,。</p><p>10、春秋战国的纷争,第六课,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平民,奴隶,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同天子作战。后来诸侯为什么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温故知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使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原因,读课文“春秋争霸”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东周在什么时间由谁建立,都城定在哪里?,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史称东周。,2.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各自的起始年代是多少?,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p><p>11、原始农耕生活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生:采集和渔猎。这种生活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这种不便表现在哪些方面?生:略。教师总结: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生存就可能成问题;第三,打猎时他们的生命常常受到猛兽的威胁;第四,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他们要经常迁徙。怎么才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呢?生:略。教师总结:。</p><p>12、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程标准】 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2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3知道司马迁和史记。【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知道司马迁和史记。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了解张仲景、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及事迹,提高表达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与科技的魅力,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p><p>1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选择题1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在()A 秦灭六国时 B 张骞通西域后C 东汉明帝时 D 班超出使西域后【答案】B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民间兴起于 ()A 秦朝 B 西汉初 C 东汉 D 西汉末【答案】C3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又薄又软的纸,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这充分表明()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经济、实惠、轻便是我国古代造纸所追求的目标造纸的目的是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考古发现的纸是宦官蔡伦所造A B C。</p><p>14、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习目标】1. 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纷争。2.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3.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自主探究】一、战国七雄1.战国初年,晋国被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大夫瓜分,_______国由大夫田氏取代。2.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_______、_______、长平。</p><p>15、课前测试,1、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景帝 D汉文帝 2、西汉王朝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形成于( ) A、汉高祖时期 B 、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B,D,3、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管辖的区域是 :( ) A、五岭以南 B、西南夷地区 C、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 D、海南岛 4、汉武帝允许诸侯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诸侯国的根本目的是( ) A、分封王国的封地 B 、削弱王国的封地 C、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C,D,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p><p>16、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目标知识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通过影像、讨。</p><p>17、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图书、互联网、社会调查),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2、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课堂讨论,培养竞争观念和合作意识。3、通过评价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4、通过自编练习题,进行自。</p><p>18、亚明课件 YAMINGKEJIAN,yccym126.com,中 国 历 史,中国历史,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1、掌握甲骨文、历法、诗人屈原; 2、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 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3、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学习目标,1、掌握甲骨文、历法、诗人屈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了解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古代历法、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学习的难点。,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重点难点,一、文字的演变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第。</p><p>19、第5课 甲骨文与 青铜器 甲骨文字 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及出土 解读甲骨文的意义 破解甲骨文字 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写在和上的文字 记录了商朝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是研究历史的最有价值的史料 是我国目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