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2009-09-11 00。1969 年日本学者本间、山中等 依据临床病理学首先提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作为独立疾病的概念。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Tag内容描述:<p>1、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2009-09-11 00:00:00 作者:juli 来源: 浏览次数:5 网友评论 0 条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DPB)是以两肺弥漫性的呼吸性细支 气管范围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1969 年日本学者本间、山中等 依据临床病理学首先提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作为独立疾病的概念,在日本国内 经历近 10 年时间才使该病的概念、名称得以确立。上世纪 90 年代初在欧美的杂志、教科 书上均记述了该病,从而成为世界公认的疾病。80 年代日本国内曾进行了两次全国流行病 学的调查。</p><p>2、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DPB 本讲内容 n什么是DPB n有关解剖结构复习 nDPB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表现 n肺部弥漫性微结节影简介 nDPB诊断标准 nDPB的治疗和预后 DPB概述 n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慢性 炎症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咳痰和气道阻塞症状, 晚期可发展至广泛支气管扩张和呼吸衰竭。 n最早报道于1960年代。1969年正式命名为弥漫性泛 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DPB),以 区别于慢性支气管炎。 n弥漫 diffuse:分布的广泛性,累及双侧全肺。 n泛(全) pan:炎症对细支。</p><p>3、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iffuse Panbrochilitis 历史 1963年其临床及X线的表现首先被日本 Takizawa教授所描述,1969年中山、本间 最先依据病理组织学的特点提出DPB的概 念,并将其区别于其它气道阻塞性疾病。 历史 日本曾在80年代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流行病学 调查,临床诊断648例,组织学确诊82例4 。东亚地区的韩国及我国的台湾省也陆续 有个案报告。 直至1981年我国对本病做了详细介绍 病因 尚不清楚. 相关因素 感染 本病多有慢性副鼻窦炎病史(80%以上 ) 遗传 HLA-Bw54多阳性( 63.2%)并有家族 内多发的报道 免疫异常 特征 DPB以弥漫存在。</p><p>4、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DPB) (协和医院间质病学习班) 1 为什么要讲这一课? DPB临床诊断率大大低于实际发病率 DPB是一个可以治疗的疾病,一旦明确 诊断,预后将显著改观 临床大夫(呼吸科/放射科/病理科医生) 对DPB的认知率还很不够 对DPB的认识和研究带来了许多新概念 (如气道炎症、鼻与支气管、红霉素等 ) 2 您有无诊治过DPB患者? 3 内容和目标 DPB是什么病? DPB的临床特征? 如何诊断? DPB的HRCT表现?小叶中心型? 小剂量红霉素的治疗价值 4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病名解析 Diffuse:双肺弥漫性疾。</p><p>5、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杜湘琳,Diffuse Panbrochilitis,定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受累部位主要是呼吸性支气管以远的终末气道。是一种新认识到的、特发的慢性进展的化脓性和阻塞性气道疾病。,历史,1963年其临床及X线的表现首先被日本Takizawa教授所描述,1969年中山、本间最先依据病理组织学的特点提出DPB的概念,并将其区别于其它气道阻塞性疾病。,历史,日本曾在80年代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648例,组织学确诊82例4。东亚地区的韩国。</p><p>6、弥散性泛细支气管炎 发布时间:2007-11-13 关闭窗口 弥散性泛细支气管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DPB)是一种少见的小气道疾病,主要见于日本,其次是韩国。DPB作为一独立的疾患被提出已30年。自1996年起我国开始有诊断明确的病例报道,现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标准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对DPB的认识。弥散性泛细支气管炎是以肺部呼吸细支气管为主要病变区域的特发性、弥散性、炎性、和阻塞性气道疾病,可表现为慢性咳嗽、多痰和劳力性呼吸困难,并伴有气流受限。本病在1967。</p><p>7、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协和医院 呼吸科 徐凯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细支气管炎症性疾病, 常伴有慢性鼻窦炎。临床上表现为慢性咳嗽、咯痰、 活动后呼吸困难和气流阻塞。在胸部 CT 上常可发现特征性的弥漫性小结节影。小剂量红霉素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一. 概述DPB 的认识历史并不长,日本学者对此作了大量工作。 1969 年, 日本学者首次提出 DPB 作为一个区别于其他细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的独特疾病。1980 1982 年间,日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对 DPB 的普查工作,。</p><p>8、DPB diffuse panbronchiolitis ,DPB1、 病理学特征是呼吸细支气管区域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等圆形细胞的浸润,淋巴滤泡的形成以及呼吸细支气管壁及其周围的泡沫细胞的聚集,导致呼吸细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和闭塞,可引起继发性支气管扩张。由于炎症病变累及呼吸细支气管的全层,故称之为泛细支气管炎。2、 病理改变大体标本:肺表面弥漫分布多个细小灰白色结节,触之有细沙样,颗粒样不平感;切面可见广泛细支气管为中心的结节有时可见支气管扩张。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特点: DPB定位于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而其他肺组织区域可。</p><p>9、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chilitis,定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受累部位主要是呼吸性支气管以远的终末气道。是一种新认识到的、特发的慢性进展的化脓性和阻塞性气道疾病。,历史,1963年其临床及X线的表现首先被日本Takizawa教授所描述,1969年中山、本间最先依据病理组织学的特点提出DPB的概念,并将其区别于其它气道阻塞性疾病。,历史,日本曾在80年代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648例,组织学确诊82例4。东亚地区的韩国及我国。</p><p>10、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常熟市中医院(新区医院) 呼吸科 王利刚,病例分享,患者何*,男,32岁,安徽人,现居常熟,教师。 因“反复咳嗽咳痰十年余,加重三月伴发热一天”于2011-05-03入住本科。,现病史,患者十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自服药后能缓解,也未在意。近三月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阵作,白天为显,咯吐白色泡沫痰,无喉间喘鸣,无潮热盗汗,无胸痛咯血,曾自服消炎药(具体不祥),症状未有明显改善,入院当天上午出现畏寒发热,体温峰值体温39.2,咳嗽咯痰加重,痰液黄脓。,既往史,否认有麻疹、肺炎、。</p><p>11、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chilitis,.,历史,1963年其临床及X线的表现首先被日本Takizawa教授所描述,1969年中山、本间最先依据病理组织学的特点提出DPB的概念,并将其区别于其它气道阻塞性疾病。,历史,日本曾在80年代进行两次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648例,组织学确诊82例4。东亚地区的韩国及我国的台湾省也陆续有个案报告。 直至1981年我国对本病做了详细介绍,病因,尚不清楚. 相关因素 感染 本病多有慢性副鼻窦炎病史(80%以上) 遗传 HLA-Bw54多阳性( 63.2%)并有家族内多发的报道 免疫异常,特征,DPB以弥漫存在于两肺。</p><p>12、,1,MIBI SPECT/CT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中的应用,.,2,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是由于甲状旁腺增生,腺瘤或腺癌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或相关肽,导致高血钙、低血磷,高尿钙、磷、镁。 临床以骨受损,肾结石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囊肿,消化系统等症状。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甲旁亢。,.,3,原发性甲旁亢,发病机理 1、该病病因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