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光》教学设计。(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目录。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2、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Tag内容描述:<p>1、18,地球上有什么一, 学习目标1, 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看地图,观察地球仪等,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 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3, 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球的主要标识和功能。二,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三, 教学难点 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四, 学习准备地形图及一部分大小不等的地球仪。五, 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引入问题师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特别喜欢过。</p><p>2、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2)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试验。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的解释,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二、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分析论证(结论)四、活动准备:果冻、激光灯、一瓶水、3张卡纸、一支蜡烛、一盒火柴。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p><p>3、认识光教案教学过程一、播放多媒体录像资料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而且越变越美丽,白天它在日光的照耀下,展示着绚丽多彩的风姿,到了夜晚他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大家想不想看呀?那么就请大家用你们美丽的眼睛去发现它的美。一起来欣赏。 (播放城市夜景录像)师:看了这段夜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极了。师:什么美?生:城市的夜景很美,水也很美。生:灯光很美,很好看。生:夜晚的建筑物很漂亮。师:最美的是什么?生:灯光。。</p><p>4、认识岩石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3意识到形成合作探究、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的重要性。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用于分组观察的岩石标本(1号:花岗岩,2号:砂岩,3号:页岩,4号:石灰岩,5号:大理岩)、其它标本(6号:玻璃,7号:砖头,8号:煤,9号:水泥)、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p><p>5、科 学 之 旅 - 光与我们的生活 8cm 1.根据图示各自制作一个陀螺,小组内每个同学涂的颜色最 好不一样; 2.制作好陀螺以后猜一猜,陀螺转起来会是一种什么颜色; 3.旋转陀螺,观察发生的现象,作好记录; 注意事项:制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同学们要相互合作 。 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制作方法: 记录卡 涂的颜色旋转时的颜色结论 我的发现 我给陀螺涂了( )和( )色,旋转起来 变成了( )色。 实验小结 不同的颜色的光可以合成一种光 。 光的混合现象 80 30 90 35 35 20 70 七色陀螺的涂色标准 结论: 七色光可以合成白光。 牛顿。</p><p>6、新课标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单元试题全册单元检测题(一)一、填空。1温度计主要由( )、( )、( )三部分组成。2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3不仅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像铜、铁、铝、石头等固体也具有( )的性质。4气体受热时体积会( ),受冷时体积会( )。5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 ),它的单位是( ),用( )表示。6水在4时( ),在4以上,有( )的性质,在4以下时,有( )的性质。二、判断。1水受冷变成冰时体积收缩了。( )2如果往烧红的生铁锅里突然倒冷水,锅很可能就会破裂。( )3瘪了的乒乓球(。</p><p>7、岩石的风化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岩石在风、温差、流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科学探究: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2、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科学态度:1、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3、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p><p>8、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检测题全册(一)一、填空。1温度计主要由( )、( )、( )三部分组成。2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3不仅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像铜、铁、铝、石头等固体也具有( )的性质。4气体受热时体积会( ),受冷时体积会( )。5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 ),它的单位是( ),用( )表示。6水在4时( ),在4以上,有( )的性质,在4以下时,有( )的性质。二、判断。1水受冷变成冰时体积收缩了。( )2如果往烧红的生铁锅里突然倒冷水,锅很可能就会破裂。( )3瘪了的乒乓球(没破),用热水。</p><p>9、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2010.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目录 第一单元 热胀冷缩 1.液体的热胀冷缩 2.气体的热胀冷缩 3.固体的热胀冷缩 第二单元 认识岩石 4.观察岩石 5.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6.土壤成分 7.土壤的保水性能 8.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9.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第四单元 光与我们的生活 10.光的传播 11.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2. 12.光的折射 13.光的色散 14.模拟彩虹的形成 15.光的合成 第五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16.观察地图和地球仪的发现 17.地球引力的模拟 18.用测力计测量重力 课题 实验。</p><p>10、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题一、填一填。(每空2个知识点,共30个知识点)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性质制成的。2踩瘪了的乒球,只要没有破,用热水一烫就可以鼓起来,这是因为乒乓球内的 受热 的缘故。3人们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做 ;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做 ;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做 。 4能发光的物体叫做 。如 、 等。5三棱镜能把阳光分解成 、 、 、 、 、 、 七种色光。二、我会选(每空2个知识点,共10个知识点)1、风把植物的种子吹进岩石缝,种子便萌发成一株植物。这对岩石有( )A 保护。</p><p>11、科学 四年级下册,筷子折了,实验注意事项 1、分工合作,认真、安静地做实验。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填好实验记录表。 3、保护好实验仪器,注意安全。不要用激光灯对着他人。 4、做完实验,收好实验仪器。,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P,P,水中的筷子为什 么看起来折了?,为什么?,解释现象: 筷子反射的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当进入空气时,发生偏折,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p><p>12、四年级(下)科学,筷子“折”了,教学目标,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活动器材 玻璃砖、玻璃板、水槽、有鱼的鱼缸、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纸屏。,Listen and repeat,你能解释筷子“折”的现象吗?,光在进入空气时发生了变化,它的角度发生了改变。,这是我们看到的筷子的像。,我的解释:,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当光。</p><p>13、四年级(下)科学,筷子“折”了,教学目标,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活动器材 玻璃砖、玻璃板、水槽、有鱼的鱼缸、烧杯、硬币、筷子、激光器、纸屏。,Listen and repeat,你能解释筷子“折”的现象吗?,光在进入空气时发生了变化,它的角度发生了改变。,这是我们看到的筷子的像。,我的解释:,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当光。</p><p>14、岩石的风化听评课 听了石老师的课受益很多,总结如下: 1、 成功方面 (1)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p><p>15、光与我们的生活教学反思 体会与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以学生活动为核心的探究方式: 一、带着兴趣,轻松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p><p>16、课题 11 认识光 主备人 焦健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使用人 焦健 教学 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尊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