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 12 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初步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1 北方民族大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Tag内容描述:<p>1、七年级历史上册第 12 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汉、 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 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p><p>2、1 北方民族大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认识 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探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 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 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 学习、探究式学习等。</p><p>3、北京人、山顶 洞人时期用的 生产工具是什 么? 打制石器 河姆渡人、半 坡人时期用的 生产工具又是 什么? 磨制石器 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时期 用的生产工具 又是什么呢? 青铜器 青铜时代 第第5 5课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灿烂的青铜文明 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 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 文化发展阶段称作“青铜时代” ,并将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物 质文化,称作“青铜文明” 。 六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p><p>4、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以及世袭制、分封制的建立情况。(2)通过学生的阅读和分组讨论,理解更替的规律,感悟朝代兴衰的原因以及重大制度建立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时间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感悟历史;通过讨论、讲述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夏、商、。</p><p>5、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2009年,2560年,距今为,授课人:育源中学徐岩,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 的教育家、政治家 和思想家,儒家学派 创始人,世界最著 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仁”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 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 和道德规范 。“礼达而分定”,“义”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指道义,即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p><p>6、七年级下期历史教学计划韩晓燕一、 教材体系分析:本期将完成初一2个班和初三8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初一年级为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安排了第六至九共4个学习主题,21课。第六主题讲述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的历史,其中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及对外交流等方面重点介绍唐朝的繁荣和全面开放。第七学习主题讲述辽宋至元朝政权并立、交替及南方经济发展的状况,突出民族关系的发展及经济中心的南移。第八学习主题讲述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以及这一时期所隐藏的社会危机。第九学习主题集中讲述隋唐至明清时期的文化成。</p><p>7、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 落实推进课程改革 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 提高语言能力 教学能力 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 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 实施综合性学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 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 提高教学质量 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区前列 三 具体思路 1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对 学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