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七年级数学上册4.1从问题到方程教学案(1)(无答案)苏科版[编号:26759804]
七年级数学上册4.1从问题到方程教学案(1)(无答案)苏科版
会用相等关系来描述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用心爱心专心14141从问题到方程从问题到方程11学习目标1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2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学习重点方程的概念如何根据题意列简单的方程学习过...从问题到方程课型。
七年级数学上册4.1从问题到方程教学案(1)(无答案)苏科版Tag内容描述:<p>1、4.1 从问题到方程(2)学习目标: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方程进行描述,进而让学生初步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模型。2. 通过观察所列的方程的特点,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识别一元一次方程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4.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难点:分析与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一: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经过技术改。</p><p>2、课题:4.1 从问题到方程(1) 学习难点: 分析与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一: 10g 100g 50g (1)如图,天平右盘内的砝码质量为160g,天平平衡时,你能说出食盐的质量吗? (2)已知右图中食盐的质量为160g,在天平的右盘中共放几个20g的砝码才可以使天平平衡呢? (3)已知右图中食盐的质量为160g,在。</p><p>3、4.1 从问题到方程(1)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用相等关系来描述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难点:分析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一、创设情境 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百僧分百馍”问题:100个和尚分食100个馒头,大和尚1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合吃1个馒头,100个和尚恰好分完100个馒头,问大和尚和小和尚各多少人? 二、新知学习: 例1: 某校七年级共有216名师生参加某次活动,用。</p><p>4、用心 爱心 专心 1 4 14 1 从问题到方程从问题到方程 1 1 学习目标 1 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体会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 学习重点 方程的概念 如何根据题意列简单的方程 学习过程 问题情境 我国古代民间流传 百僧分百馍 问题 100 个和尚分食 100 个馒头 大和尚 1 人吃 3 个 小和尚 3 人合吃 1 个馒头 100 个和尚恰好。</p><p>5、从问题到方程 课型:新授 知识目标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会用相等关系来描述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体验并领会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领悟到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重点:会用相等关系来描述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难点:分析题。</p><p>6、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2012-2013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 4.1 从问题到方程教学案 苏科版 学习目标: 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用方程描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多种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1、 过观察,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方程。 2、 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学习重点: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学习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方程。</p><p>7、用心 爱心 专心 4 14 1 从问题到方程 从问题到方程 2 2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1 填空 1 从问题到方程 一般要经历的有 2 观察下列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 iu2x 12 x 20 2x 1 5 5 x x 32 3 4 1 80 x 100 x 它们只含有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 次 这样的方程叫做 3 下列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 5 x 0 B 6 x C 3x 2y 5 D 2。</p><p>8、从问题到方程 时 间 学习目标 1 体会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设未知数,并会列出方程 学习重点 把握用方程描述问题的一般步骤,会找相等关系、找出未知数、规范列方程。 学习难点 把握用方程描述问题的一般步骤,会找相等关系、找出未知数、规范列方程。 学时安排 1课时 学法指导 学生主体参与,讲练结合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议一议: 1个笔记本单。</p><p>9、从问题到方程 时 间 学习目标 1 体会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 2.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设未知数,并会列出方程 学习重点 把握用方程描述问题的一般步骤,会找相等关系、找出未知数、规范列方程。 学习难点 把握用方程描述问题的一般步骤,会找相等关系、找出未知数、规范列方程。 学时安排 1课时 学法指导 学生主体参与,讲练结合 学习过程: 【预习检测】 议一议: 1个笔记本单。</p><p>10、4.1从问题到方程(1)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方程进行描述,进而让学生初步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模型。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难点: 分析与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p><p>11、4.1 从问题到方程 【学习目标】 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学会用方程描述; 2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3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导学提纲】 1.左右两个图形中的天平都是平衡的,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知道左图中的食盐有多少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右图中两个相同小球的质量相等,你能知道这两个小球的质量吗? 2.某篮球联。</p><p>12、4.1从问题到方程(1) 教学内容 4.1从问题到方程(1) 年级学科 七年级数学 教学课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描述,使学生初步感受用方程描述这种相等关系最简明; 2、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3、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p><p>13、课题:4.1 从问题到方程(2) 学习难点: 分析与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一: 甲、乙两城市间的铁路经过技术改造,列车在甲乙两城市间的运行速度从80千米/时 提高到100千米/时,运行时间缩短了3小时.甲、乙两城市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変式1: 甲、乙两列车都从A市驶向B市,甲车用了3小时,乙车用了2小时。已知。</p><p>14、从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 1、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方程的概念及方程与生活的应用 教学难点: 方程的概念及方程与生活的应用 课时:1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一: (1)如图,天平右盘内的砝码质量为160g,天平平衡时,你能说出食盐的质量吗? 10g 100g 50g (2)已知。</p><p>15、4.1 从问题到方程(2)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用相等关系来描述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难点:分析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1、 情境引入 强强今年12岁,他的爷爷72岁,想一想,几年后强强的年龄是他爷爷年龄的? 2、 新知学习: 什么是等式?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p><p>16、4.1 从问题到方程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 【学习重点】方程的概念、如何根据题意列简单的方程 【问题导学】 问题1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百僧分百馍”问题:100个和尚分食100个馒头,大和尚1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合吃1个馒头,100个和尚恰好分完100个馒头,问大和尚和小和尚各多少人? 设大和尚有人,那么。</p><p>17、4.1 从问题到方程 学习目标: 1.探索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用方程描述,使学生初步感受用方程描述这种相等关系最简明; 2.初步认识、体会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如图,天平的左盘中有两个相同的小球和一个质量为1g的小球,右盘中有一个5g的砝码怎样描述天平平衡时所表示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2篮球联赛规则规定:胜一场。</p>
【七年级数学上册4.1从问题到方程教学案(1)(无答案)苏科版】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