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核舟记[编号:2727893]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核舟记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 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说明文 核舟记14。核工记。近滩维一小舟。学习目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十四 核舟记。) 有奇(y&#242。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核舟记Tag内容描述:<p>1、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 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 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 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 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 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 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说明文 核舟记14 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4. 相关资料 5. 检查预习6. 听读课文 9. 句段品析10. 疑难探究11. 板书设计 15. 教材习题讲解 8。</p><p>2、核工记宋起凤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p><p>3、核舟记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难点:理解难懂字词,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与文章说明之妙。背景资料: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p><p>4、核舟记基本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2.理清文章的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提升目标: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设计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p><p>5、核舟记第一课时一、默一默给以下字的注音:罔( ) 膝( ) 褶( )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二、读一读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第1、2段。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三、想一想第2段文字中描写。</p><p>6、十四核舟记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罔不(wng)贻余(y)有奇(yu)(j ) 二黍许(sh) 篛篷(ru) 糁之(sn) 多髯(rn) 一楫(j) 椎髻(j) 篆章(zhun) 衣褶(zh) 诎(q)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罔不因势象形( 依据 )( 模拟 )(2)尝贻余核舟一( 赠送 )(3)高可二黍许( 大约 )(4)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5)其船背稍夷( 平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竟然 )(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3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明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说。</p>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核舟记】相关PPT文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4核舟记】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