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 18课同步练习选 李仕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 选择题 1 研究表明 从汉朝开始 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 东汉末年 特别是两晋之间 形成了人口南迁的潮流。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Tag内容描述:<p>1、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题李仕才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训练题一、选择题1. 北魏太武帝讨灭北凉后,将北凉的3万户佛教信徒迁徙到平城。由于鲜卑人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亟需安抚汉人,所以具有麻痹作用的佛教在北魏境内兴盛起来。唐朝时,山西佛教进入极盛时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山西佛教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下列表述不能从材料中提取到的是(A)A. 佛教在北魏时期传入中国B. 对。</p><p>2、第1617课同步练习选李仕才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选择题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 C )A羌族 B匈奴族 C氐族 D羯族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说的是 ( A )A诸葛亮。</p><p>3、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题李仕才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选择题1.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又薄又软的纸,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这充分表明(A)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经济、实惠、轻便是我国古代造纸所追求的目标造纸的目的是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考古发现的纸是宦官蔡伦。</p><p>4、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李仕才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选择题1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 蔡伦改进造纸术B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C 华佗发明“麻沸散”,被称为“医圣”D 华佗创造“五禽戏”2下列关于佛教和道教相同之处的。</p><p>5、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李仕才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一、选择题:1张仲景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在他眼中,“医相无二”(医人与医国一样重要),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请问他的杰出贡献是A 千金方B 伤寒杂病论C “望闻问切”四诊法D 黄帝内经2“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p><p>6、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题李仕才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 选择题1在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且对文明发展作用最为显著的是(D )A指南针 B造纸术 C印刷术 D火药2.纸发明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现在已知最早的纸出现于(B)A.秦朝B.西汉C.东汉D.宋朝3.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p><p>7、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题李仕才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选择题1.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B)A.修筑都江堰B.改进造纸术C.发明活字印刷术D.制造地动仪2.华佗是亳州中药材产业、中药材文化的一个最著名的文化符号。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B)编著伤寒杂病论制成“麻。</p><p>8、第20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李仕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预习】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p><p>9、第20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李仕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特点: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开发)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预习:中国历史4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胜利方。</p><p>10、第18-19课期末复习练题 李仕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达标训练 1、 选择题 1、读图说史:读右图,解读正确的是( D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p><p>11、第1516课同步练习选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的国家是( A ) A.吴国 B.蜀国 C.秦国 D.魏国 2、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 中体现“变废为。</p><p>12、第18-19课期末复习练 李仕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的反对,毅然迁都。迁都后。</p><p>13、第15-16课期末复习练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的国家是( A ) A.吴国 B.蜀国 C.秦国 D.魏国 2、如图是我国发行的纪念蔡伦的邮票,是中国古代科学家这套邮票中的。</p><p>14、第18-19课期末滚动练 李仕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达标训练 1、 选择题 1、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B ) A。</p><p>15、第15-16课期末滚动练 李仕才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 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p><p>16、第15-16课期末复习练题 李仕才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创作的史书被认为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里的“他”是( ) A董仲。</p><p>17、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李仕才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 西晋的建立 三国灭亡顺序 蜀 魏 吴 1 西晋建立背景 三国后期 魏国实力增强 263年 魏灭蜀 曹丕死后 司马懿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西。</p><p>18、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李仕才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2 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 社会比较安定 3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p>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相关DOC文档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题2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17课 同步练习选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题4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题5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题1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题3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19课 期末复习练题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16课 同步练习选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19课 期末复习练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16课 期末复习练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19课 期末滚动练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16课 期末滚动练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16课 期末复习练题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复习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复习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20课 期末复习练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20课 期末复习练题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18课 期末滚动练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18课 同步练习选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18课 期末复习练题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18课 期末复习练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17课 期末复习练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17课 期末滚动练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20课 期末滚动练 新人教版.doc
(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17课 期末复习练题 新人教版.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