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周围人生活水平进步的微观认识如何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这一宏观话题实现对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总体小康社会的表现及特点、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及目标、经济建设的目标。第十课 第一框 10.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 10课第1 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时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Tag内容描述:<p>1、教学内容: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教案 第 周 日期: 月 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主备课人:刘彩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和宏观表现 2、知道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 4、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不平衡的 5、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二)能力目标 辩证分析我国现状的能力; 对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驾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坚定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信念。 。</p><p>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2011 级市场开发与营销 1 班 Bocker 20 号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就的 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对此,我们应该深刻认 识和理解,特别是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将这一目标放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从整体的高度去把握。 关键词: 目标;要求;高度把握 一、小康社会的向往和建设 众所周知,“小康”原本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概念;而借用这一概 念来表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p><p>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设计 课 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版 本 人教版经济生活(必修) 执教者 广西师大附外 吴华 解 读 理 念 对自己家庭生活水平,周围人生活水平进步的微观认识如何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这一宏观话题实现对接,学生在 学习中通过“目标”与“现实”的对接与相互印证,在对比中得 结论,在做结论中自我教育。 解 读 学 生 作为高一学生,对自己家庭、周围人(同学)的经济状况不 仅有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还能够自己总结出一些东西,得出一 些结论,如“生活水平提高” 、 “与发达城市比较还有。</p><p>4、综合复习经济生活考点分析教案学案之十一 2008 年高考政治基础复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十一)(十一) 一、考点展示 一、 【考点展示考点展示】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包括两个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 标”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考点有: 1总体小康的微观和宏观表现;2总体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 展不平衡的;3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 济目标。 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的考点有: 1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p><p>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教学重点、难。</p><p>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十一课一框)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须是全面的、科学的、协调的发展也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教学重点:总体小康社会的表现及特点、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及目标、经济建设的目标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建设的目标教学时间: 1 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实现形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调节的固有弱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p><p>7、自学引导(一) 阅读课本P85-86,并回答: 1.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成就? (微观上&宏观上) 2.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 3.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远景? 1987年4月 30日,邓小 平在会见西 班牙社会党 副总书记、 政府副首相 格拉时提出 了三步走的 战略目标。 “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 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 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p><p>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经济目标 市场经济_____在资源配置中起______作用的经济 基础性基础性市场市场 1. 1.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_____在___________下对资源配置起______作用的经济市场市场 基础性基础性 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基本特征: 坚持( )的主体地位 实现( ) 实行强有力的( ) 基本标志基本标志 根本目标根本目标 内在要求内在要求 共同富裕共同富裕 公有制公有制 宏观调控宏观调控 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3.3.宏观调控:宏观调控: _______的要求 第一,市场的调节不是万能。</p><p>9、第十课 第一框 10.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课题: 第 10课第1 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时间: 课标要求: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新要求。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p><p>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小康社会”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涵义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是指比较 富 裕的、中等的、温饱有余的居民生活状况和 社会发展状态。 我国现阶段的小康生活,是指介于温饱和富 裕之间的生活状况,是在解决温饱后的进一步 提高和发展。按照国际惯例来划分,小康生活 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基本实现。</p><p>11、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探究一: 材料1: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上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材料2: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 战略: 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即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p><p>12、第十课 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知识提纲 (1)小康社会 (2)经济建设目标 (3)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小康社会,1、小康目标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带领人民奔小康。,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总体小康的实现 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三步走” 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p><p>1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的由来-“决定性阶段”提法的意义之二:奋斗目标在“决定性阶段”提法的意义之一一文中,着重思考了阶段性判定中历史时点的作用和意义,十八大对历史阶段的判定中有一个重要的词:小康社会,是这一阶段性判定的中心词,之所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我们党制订阶段性目标的发展历程有关,阶段性判定的根本来源正是党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在本文中将继续探讨阶段性判定的中心词的选定和意义。我们的发展进程一、发展进程的形成过程阶段论是马克思列宁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是社会主义得以发生、发。</p><p>14、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 19811990 ):实现GNP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 199120世纪末):使GNP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GN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1 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讨 论:根据你个人的调查,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你认为和过去的生活相比,现在有些什么样的变化?( 主要从。</p><p>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目标的提出:,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2、总体小康社会的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宏观上看。</p><p>1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设计新标要求(一)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3知道全面小康社会化的经济方面的新要求4知道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p><p>1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教。</p><p>18、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前面学生学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部环境,了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节课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课重点学习经济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活动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课程标准: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现实生活和身边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