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止咳平喘药
缓解或制止咳嗽、喘息为主 要作用的药物。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痰证。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称止咳平喘药。第20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止咳平喘药多兼化痰效。故合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八、化痰止咳平喘药。主治一切痰证。
祛痰止咳平喘药Tag内容描述:<p>1、第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 概 述 n凡以祛痰,缓解或制止咳嗽、喘息为主 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止咳、平喘药 。 n具有宣肺祛痰、止咳平喘等功效,主要 用于痰多咳嗽、痰饮喘息以及与痰饮有 关的瘿瘤瘰疬等证。 广义痰 n停积于脏腑经络之间各种各样的痰证,如痰浊 滞于皮肤经络可生瘿瘤瘰疬,常见于现代医学 中的皮下肿块、慢性淋巴结炎、单纯性甲状腺 肿等疾病。 n痰痹阻胸,则胸痛、胸闷、心悸,见于冠心病 、心绞痛、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n痰迷心窍,则心神不宁,昏迷、谵妄、精神错 乱,见于脑血管意外、癫痫、精神分裂症等。</p><p>2、2019/3/21,中药学,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2019/3/21,中药学,一、含义: 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 适应症: 主治痰证,咳嗽和喘息。,2019/3/21,中药学,1、痰证: 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 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 痰蒙清阳之眩晕; 痰扰心神之睡眠不安; 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 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痰火互结之瘰疬、瘿瘤; 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流注等。 2、咳嗽、气喘。用于外感、内伤所致的各种咳嗽和喘息。,20。</p><p>3、中 药,祛湿药、温里药、祛痰止咳平喘药、消导药、固涩药,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朴元林,祛 湿 药,概念: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 使用注意:易耗伤阴液,对于阴虚血燥者慎用。,分类: 利水渗湿 化湿燥湿 清热利湿,祛 湿 药,利水渗湿药,概念:凡具有利水渗湿功效,以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统称为,也叫淡渗利湿药。 主要药物:茯苓、猪苓、薏苡仁、玉米须等。 使用注意:淡渗利水药有伤阴耗液的副作用,对阴亏津少的病证应慎用。用治脾虚水肿时,应选配健脾药同用。,茯。</p><p>4、第20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一、含义: 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一般喘咳症多挟痰,痰多时必致咳喘,而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之功,止咳平喘药多兼化痰效,故合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二、通性及作用: 归肺经,主要有化痰、止咳、平喘之功,还有宣肺、降气、燥湿、软坚之效。 三、分类及适应证 1、温化寒痰药性味苦温,以温化寒痰为主。用于寒痰湿痰所引起的咳嗽及痰浊流注之证。 2、清化热痰药性寒凉,以清化热痰为主,用于热痰燥痰引起的咳嗽痰稠咯痰不爽,干咳少痰及惊痫癫狂、瘿瘤、瘰。</p><p>5、八、化痰止咳平喘药,【概述】,1.定义 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 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2适应范围,1)化痰药:主治一切痰证。 痰饮犯肺:咳嗽喘息 痰留胃肠:脘闷恶心、呕吐、肠鸣 痰留胸胁:咳嗽痛引胸胁 痰蒙心窍:昏厥、癫痫、痴呆 痰扰心神:睡眠不安 痰浊上犯,清阳不升:眩晕、头痛 痰留肌肤、肌肉、骨节:阴疽流注 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痰火互结:瘰疬、瘿瘤 肝风夹痰:中风、惊厥,2.适应范围,2)止咳平喘药:外感、内伤所致的各种咳嗽和喘。</p><p>6、2019/8/21,化痰止咳平喘方药,制作:27号-薄恒 材料收集:26号-牛洁 28号-赵昕 30号-成小乐 31号-成宇龙 演讲:27号-薄恒 修改:23号-吉素娴,2019/8/21,配 伍,附子 贝母,1、贝母降低附子的增强心肌收缩力 2、贝母降低心力衰竭引起的心功能代偿能力 3、附子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减弱 4、贝母总碱可以增加乌头碱心脏毒性 贝母总碱可以减弱去甲乌头碱的增强心肌收缩力作用 总结:贝母可以减弱附子的强心作用,加重附子的致心律失常作用,2019/8/21,代 表 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君药:半夏 辛温而燥,入肺、脾、胃经,辛开散结,能行能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