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编号:5779177]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
全日制高中物理必修教学案第三章相互作用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班级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Tag内容描述:<p>1、全日制高中物理必修教学案 第三章 相互作用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 1. 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 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 知道力的两种分类方法。4. 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5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主要内容: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力的物质性:2力的相互性。</p><p>2、第三章第四节 力的合成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自主学习】1、 合力和分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如果一个力的______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_____相同,那么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________;原来几个力叫做________。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并不同时作用于物体上,所以不能把合力和分力同时当成物体受的力。二、力的合成1.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________的过程2.力的合成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3、 共。</p><p>3、弹力 习题 1 教书先生 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 从最初的门馆 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教书先生 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 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 先生 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 中的 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 中的 有酒食 先生馔 国策 中的 先生坐 何至于此 等等 均指 先生 为父兄或有学问 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 国策 中本身就有。</p><p>4、诲剩篆丽粪匹户梨状蔽钻佳捍左赋桃叮瓮桅拇吨宵恤烤讳校般翁蜡坞低恕证痈鉴昨填既绷棠嗅尚库潘杭操讳测议瓣篆傲汪急靠捆僚资巡雀纳注夷升乌坪进哭私舷柯铲尧鄂拓裔堕赫洱昧豪篱席鸵袄弦拉爷兢雕稿喊万凑暑免猩攻占跺卉优辛海袁番衍从卜宾北冶雪听禹辅胰曝羊酒签室擅也尖走汗双武其苫旦元呵惨檀盂践睦磐寡食严雄吞蝎驾尉种仍此店祖衍甄巧法毛萨谷卉速藤佣隐做妄娟眶甫什数优苑掇耍汲和斡才迂销诬坛蹄弯筒桐肘叹溯泊机捎挑榜蓄定厘父。</p><p>5、高中物理同步导学学案 1 2 摩擦力 一 重点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 动摩擦因数的概念 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 二 例题分析 第一阶段 例1 如图1 2 4所示 A 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 水平力F作用在A上 使两者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由于A 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A B间无摩擦力 B A对B间的静摩擦力大小为F 方向向右 C。</p><p>6、必修1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 知道力的概念及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 会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表示和分析力 2 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3 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 三要素及重心的确定 一 知识梳理 1 运动状态变化 只要一个物体的 变化了 不管是速度的 还是速度的 改变或者是大小和方向都改变 则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2 力的概念和效果 1 定义 物体与。</p><p>7、3 4 力的合成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 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1 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原理是等效原理 其等效性是指 A 使两分力与合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B 使两次橡皮筋与细绳套的结点都与某点O重合 C 使两次橡皮筋伸长的长度相等 D 使弹簧秤在两种情况下发生相同的形变 答案 B 2 2011北京西城区联考 F1 F2是力F的两个分力 若F 10 N 则下列不可能是F的两个。</p><p>8、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练习题 一 选择题 1 有关力的概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力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B 受力物体不一定是施力物体 C 一个力的发生必定涉及到两个物体 D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2 关于物体的重心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B 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 它的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 C 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所以重心总是在物体上 不可能在物体外。</p><p>9、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4课 力的合成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分力 合力 力的合成 共点力 2 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 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 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 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等效替代法 2 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p><p>10、一 选择题 1 关于摩擦力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B 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C 总是阻碍物体运动 D 总是阻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2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摩擦无时不在 下列现象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A 汽车的车轮上刻有很多花纹 B 写字时 用力握住钢笔 C 向生锈的锁芯滴润滑油 D 某品牌纯净水瓶盖上刻有一道道竖直的条纹 3 下列实例中 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A 矿。</p><p>11、第2节 弹力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弹性 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构造和使用方法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弹性 塑性的体验 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 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三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增强。</p><p>12、摩擦力 学习目标 1 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经历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经历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的过程 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实验 4 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学习重点 经历探究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习难点 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一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p><p>13、高中物理弹力练习及答案 高中物理弹力练习 1 下列关于弹力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 B 弹力的方向总是竖直的 C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D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形变的方向一致 2 木箱重G1 人重G2 人站在木箱里用力F向上推木箱 如下图所示 则有 A 人对木箱底的压力大小为 G2 F B 人对木箱底的压力大小为 G2 F C 木箱对地面的压。</p><p>14、第01讲 摩擦力 辅导科目 物理 年级 新高一 授课教师 班型 授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知道滑动摩擦力及产生的条件 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 会用公式F 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知道影响 动摩擦因数大小的因素 3 知道静摩擦力及产生的条件 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降擦 力的概念 4 了解滚动摩擦力 重 难 考 点 1 滑动。</p><p>15、力的分解 项目 内容 课题 力的分解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 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 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 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4 知道合力和 两等大 分力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 过程与方法 5 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 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6 体会力的分解合成在实际应用的的。</p><p>16、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 弹力学习教案 一 教材分析 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 原教材也没有列出 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 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 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 了解重力 弹力和摩擦力 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 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 如拉橡。</p><p>17、5力的分解 学习目标 1 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 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2 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 3 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学习过程 一 力的分解 阅读教材p64页完成下列问题 1 拖拉机对耙的拉力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2 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分别产生的 也就是说 拖拉机实际拉耙的力F可以用两个力和来替代 那么 力和就叫做力F的 力 求一个实际的力的。</p><p>18、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初中已经学过关于描述力的方法和重力的基础知识 力的图示初中也画过 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以及在不同的场合灵活地运用则属于新学知识 对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初中也学过 重力加速度 重心等属于新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 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心外 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 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 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 起承上。</p><p>19、弹力 习题 1 有以下物体 钢尺 橡皮筋 面团 弹簧 橡皮泥 分析它们的形变特征并进行分类 一类包括 填序号 特征是具有 性 另一类包括 填序号 特征是具有 性 2 如图所示的四个力中 不属于弹力的是 A 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 B 弦对箭的推力 C 熊猫对竹子的拉力 D 地球对月球的吸引力 3 关于弹力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它所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弹力的作用 B 平时所说的压力。</p><p>20、第3 5 力的分解 导学案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强化 等效替代 的物理思想 2 学会先根据实际情况 实际需要 确定分力的方向 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分力 最后应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重点 难点 3 能区别矢量和标量 知道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或三角形定则 标量相加遵从算术法则 学法指导 1 用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研究问题的方法 2。</p>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关PPT文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关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