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
1. 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指出。以青春之我。青春之人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一条主线是日本对中国的中国的步步侵略。在中考中经常以选择题或者材料分析题的形式。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Tag内容描述:<p>1、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新课导入,2014年7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去了解日军的残酷暴行。,一.七七事变,1.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二十九军驻防。</p><p>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 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指出:青年应“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材料旨在说明(C)A新青年得到广大青年的认可 B李大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C李大钊希冀新青年勇担重任 D青年学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2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 C )A近代史的开端。</p><p>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整合及中考突破(附答案)【知识网络】新文化运动1、背景:西方平等自由思想传入,新旧思潮冲突2、开始:陈独秀创立青年杂志3、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 4、口号:民主和科学5、内容:提倡新道德、民主科学、新文学 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2、主力、阵地:学生、工人:北京、上海3、主要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4、性质:反帝反封建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共产党诞生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组织基础:陈独秀等人创立党早期组织3、标志:中共一大召开;中共二大召开;第一次提。</p><p>4、深州市第二中学导学案 主备人: 王琚 课题18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第 1课时(总 1课时)教材分析知识与地位本课主要内容有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把内容分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日本对中国的中国的步步侵略;另一条主线是中国社会各派政治势力对日本侵略的抗争。本课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考中经常以选择题或者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考点分析抗日战争既可以和中国史纵向联系又可以和世界史二战部分横向联系,历年来是中考大题的必考内容,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尤为重要。学。</p><p>5、第十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导学案1、 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来源:ZXXK难点: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的认识;理解辛亥革命的结果2、 基础训练1. ____年___月____日,孙中山在_____宣誓就职,宣告_____________成立,以_______年为民国元年,改用________.又选举______为副总统,成立______________.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 .1912年2月12日,在_____。</p><p>6、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共十二大:1982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1987 年,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南方谈话: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要敢于试验;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邓小平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p><p>7、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2.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正确分敌后战场的抗战。 3.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树立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学习目标,一、平型关大捷,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三、百团大战,国民党抗战,共产党抗战,中国社会各阶层抗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