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理解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的深刻含义 目标分解 1 了解掌握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和成就 2 了解 文革 中 教育革命 的史实以及影响新 课 标 第 一 网。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Tag内容描述:<p>1、人民教育事业的发人民教育事业的发 展展 本课结构 第一框: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第二框:“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第三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奠基篇; 挫折篇; 发展篇; 19661966年年19761976年年1949 1949年年 趋势趋势 年份年份 奠基奠基 挫折挫折 蓬勃发展蓬勃发展 example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 6.72 12.21% 15.88 23.5% 2001年 1997年 1990年 80年代初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p><p>2、人民版专题五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说课 奉化中学 林雪松 说课提纲 一、课型与授课对象 二、主题与三维目标 、主题及确立依据 、三维目标 、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四、设计特色 谢谢! 、主题及确立依据 (1)本课主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确立依据: 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 省学科指导意见: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 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 教育的发展。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的理想。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 的史实:扫盲教育、。</p><p>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三代人的教育”访谈活动中的访谈问题,了解设计访谈活动的初步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教学重、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设计访谈活动方案。【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预设导入从执教者家庭。</p><p>4、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2)方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的教育管理制度。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1)教育方针向工。</p><p>5、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1)对旧教育彻底改造,指导方针:,内容:,结果:,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1、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2)向工农和。</p><p>6、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2)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3)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的教育管理制度。(4)结果: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1)教育方针: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等,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p><p>7、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解析:选B材料中的“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说明当时中国注重技术教育并注重对工人的教育,这和当时中国优先发展重。</p><p>8、课时作业15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如图所示是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的情景。你从中可获取的信息是()A1950年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扫盲运动B我国开展“教育革命”C1982年我国颁布的宪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由材料中强调的“采煤工人施玉海”“速成中学”可知这是建国初期的扫盲教育。B、C、D三项与材料所反映史实不符,故选A项。答案:A2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p><p>9、人民版专题五第二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说课,奉化中学 林雪松,说课提纲,一、课型与授课对象 二、主题与三维目标 、主题及确立依据 、三维目标 、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四、设计特色,谢谢!,、主题及确立依据,(1)本课主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确立依据: 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省学科指导意见: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p><p>10、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2012年1月台州市期末14题)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传统制度”是指A高考制度 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 D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2(2011年9月汕头市四校联考21题)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p><p>11、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重点)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及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难点)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教育方针(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3)1957年,毛泽。</p><p>12、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 后 作 业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新中国教育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因为()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学生数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所1.1倍67.4万人3.3倍中等学校80 993所14.1倍1 432万人6.9倍小学1 681 000所4.9倍11 626.9万人3.9倍A.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方针的确定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D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答案:A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提出于。</p><p>1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和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教育兴办(文革前),教育挫折(文革间),教育发展(文革后),人民教育事 业的发展,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知识结构,4,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p><p>14、2019/7/4,1,回顾上节内容,思考: 新中国文学艺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1)政治上: 方针政策: 政府:,2)经济上:,3)文艺工作者:,2019/7/4,2,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阅读) 3、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国运兴衰,系于教育,2019/7/4,3,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2019/7/4,4,(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1949年,1964年,60%以上,38.1%,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年均扫盲604.3万人,2019/。</p><p>15、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摘编自李育民废约史研究30年,概述了20世纪80年代探讨废约问题的部分专题论文。废约问题的探讨反映出作者及其专题论文论文期刊来源方铭关于苏俄两次对华宣言和废除中俄不平等条约问题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李光一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废除不平等条约史学月刊1985年第4期韩渝辉中国是怎么样得以在抗战时期实现废约的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王淇一九四三签订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评析中共党史研究1989第4期A政府试图调整外交理。</p><p>16、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重点)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及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难点)【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教育方针(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1954年,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