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人畜共患传染病

(2.6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重要而复杂的人畜共患病和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一、人畜共患传染病概述。(一)什么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动物是人类疾病发生、传播必不可少的环节。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一、人畜共患疾病。新发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影响因素、预。

人畜共患传染病Tag内容描述:<p>1、一、人畜共患病1、口蹄疫病:(1)、定义: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烂斑,故民间有“口疮”、“蹄癀”、“脱靴症”之称。(2)、病原:口蹄疫的病原体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口蹄疫病毒根据病毒的血清型,目前已知全世界有A、O、C、南非I、南非II、南非III、亚洲I型等七个主型。(3)、流行特点:口蹄疫能侵害多种动物,但主要为偶蹄兽,牛最易感。因此开始发生时,一般总是牛先发病,而后才有羊、猪的感染。牛是指引器,羊是储存器,猪是放大器。(4)。</p><p>2、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指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马、猪和各种禽的一类快速传播的卡他热性传染病。 流感通常侵害上呼吸道。 高致病性禽流感为A类(一类)传染病。,动物流感-历史已久,1878年意大利首次报道发生真性鸡瘟,即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1918年,猪流感在美国大流行; 1955年,瑞典、东欧各国流行马的呼吸道感染时,首次从马分离到流感病毒; 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直接从鸡传染人并引起死亡; 2009年起源于墨西哥(猪流感)H1N1席卷全球,人类流感的流行,迄今已有百余次之多 19181919年的。</p><p>3、2.6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重要而复杂的人畜共患病和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 、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黏膜坏死、水肿等。 本病在世界各地流行,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发。我国许多省区都有本病 的发生和流行,并以盛产水稻的中南、西南、华东等地区发病最多。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2.6 钩端螺旋体病) 病原为钩端螺旋体科(Spirochaetaceae) 细螺旋体属(Leptospira)的似问号钩端螺旋 体(L.interrogans),细螺旋体属共有6个种 ,其中似问号钩端。</p><p>4、动物传染病学,总 论,蔡旭旺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4 电 话:18602753964 QQ:2532609832 E-mail: caixuwangmail.hzau.edu.cn,第二章 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疫情报告和诊断 检疫 隔离和封锁 传染病的治疗 消毒、杀虫、灭鼠、防鸟 免疫和药物预防,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内容,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 建立、健全各级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以保证兽医防疫措施的贯彻落实。 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法规。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中国兽医体系组织结构图 Organization Chart of Veterinary Service Agen。</p><p>5、人畜共患传染病,炭疽 口蹄疫 结核病 布氏杆菌病(自学) 痘病(自学) 破伤风 李氏杆菌病(自学) 伪狂犬病 狂犬病,衣原体病,炭 疽 (Anthrax),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病变特征是脾脏显著增大,皮下和浆膜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死后尸僵不全。,炭疽杆菌为兼性需氧菌,革兰氏阳性干菌。体内为单个、成双或35个短链排列,菌体两端平截,能形成荚膜;暴露在空气中即形成芽孢。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呈灰白色,表面粗糙的菌落,边缘在低倍镜检查时呈卷发状。,炭疽杆菌。</p><p>6、人畜共患传染病释义讲义一、人畜共患传染病概述(一)什么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由共同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相互关联,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如何判断是否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第一由共同病原体引起,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第二在流行病学上,动物是人类疾病发生、传播必不可少的环节,动物和人类对病原都具有易感性。第三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可以自然传播。(二)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如何流行的?也就是它的流行基本条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传染源。</p><p>7、衣原体病 (Chlamydiosis),一、概述,G圆形或卵圆形。具有类似G细菌的细胞壁,组成与G相似。 含有DNA和RNA两种类型的核酸。 缺乏产生代谢能量的作用,须由宿主细胞提供。 通过独特的发育周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可形成包涵体)。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红霉素、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存在形式: 原体(Elementary body, EB) 直径0.200.40m 细胞外存在 高度传染性 初体(Initail body, IB) 直径0.501.0m 细胞内存在 无感染性 网状体(Reticulate body,RB),二、病原,衣原体的发育培养,衣原体可在68日龄鸡胚卵黄囊中繁殖; 衣原体能在小。</p><p>8、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一、人畜共患疾病: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1)草原猴或绿猴疱疹病毒感染(B-Virus Infection)。感染媒介动物:猕猴类。人类临床症状:肌痛、发热、头痛:神经性疾病:麻木、感觉异常、复视、运动失调、贮尿、抽搐、吞咽困难等。传染途径:唾液(咬伤)、抓伤。 (2)马堡病毒症(Marburg-Virus disease):感染媒介动物非洲绿猴或其他灵长类;临床症状:肌痛、发热、头痛、器官坏死、出血性休克、眼结膜溢血、恶心、呕吐、严重下痢、白血球减少;传染途径:接触、空气传染;人类之间可经由血液、分泌物或精液传染。 (3)猴痘(Mo。</p><p>9、新发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影响因素、预防与控制,呼伦贝尔市疾控中心 罗红燕,新发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影响因素、预防与控制,近年来,人畜共患传染病人兽共患疾病概念.ppt广泛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2003年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以往任何一种疾病所没有的; 目前,正在发生的H5N1禽流感不断加深了对人与动物疾病相关联的理解。,新发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影响因素、预防与控制,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定义为:“这些疾病能在人类和非人类脊椎动物之间传播”. 这种传播常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p><p>10、我国重要人畜共患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控策略,Hou Yunde, M.D. & Ph.D. National Institute for Viral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4 May 2019,Hou Yunde,2,人畜共患病的定义,根据泛美卫生组织(PAHO)出版的“Zoonoses and communicable diseases common to man and animals“一书的定义是:在自然条件下可以从脊椎动物传染到人的任何疾病或感染。人畜共患传染病有200多种,存在于许多国家. 它涉及所有的微生物:细菌,寄生虫,病毒和非传统的病原。</p><p>11、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2019,-,1,一、人畜共患疾病: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1)草原猴或绿猴疱疹病毒感染(B-Virus Infection)。感染媒介动物:猕猴类。人类临床症状:肌痛、发热、头痛:神经性疾病:麻木、感觉异常、复视、运动失调、贮尿、抽搐、吞咽困难等。传染途径:唾液(咬伤)、抓伤。 (2)马堡病毒症(Marburg-Virus disease):感染媒介动物非洲绿猴或其他灵长类;临床症状:肌痛、发热、头痛、器官坏死、出血性休克、眼结膜溢血、恶心、呕吐、严重下痢、白血球减少;传染途径:接触、空气传染;人类之间可经由血液、分泌物或精液传染。 (。</p><p>12、人畜共患传染病及防控策略,一、人畜共患病 二、布鲁氏菌病流行及防控,主要内容,一、人畜共患病,1、人畜共患病的概念,人畜共患病是由同一种病原体引起,流行病学上互相关联,在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又叫动物源性疾病。 WHO:将人畜共患病定义为“脊椎动物和人之间可自然传播的所有疾病和感染” 。,2、疾病种类 世界上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250多种。 较重要的有89种(细菌病20种、病毒病27种、立克次体病10种、原虫病和真菌病5种、寄生虫病22种、其他疾病5种)。 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130种 。,1997年香港特区发现人感染禽流。</p>
【人畜共患传染病】相关PPT文档
人畜共患病毒性传染病流感课件
要而复杂的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诊表现形精品课件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人畜共患)13总论
兽医学概论人畜共患传染病课件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人畜共患)317衣原体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ppt课件
新发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影响因素课件
课件: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防治.ppt
【人畜共患传染病】相关DOC文档
人畜共患传染病讲义.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