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必修三
二、学习方法。1、结合正反实例理解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逐步摸索学习的方法。《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是探讨人口增长的生态环境的影响。B.田里倒伏的植物恢复了部分直立生长和根的向地性生长。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初步学会用样方法探究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人教版必修三Tag内容描述:<p>1、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科学家实验过 程图示实验结论 达尔文 ______________受单侧 光刺激后, 对伸长区产生影响,使其背光面比 向光面生长快,出现________弯曲 鲍森 詹森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______ 琼脂片传递给 下部 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植物的向光性:_______________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单侧光 光源 _____________方向生长的现象。 2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胚芽鞘尖端 向光性 透过 科学家实验过 程图示实验结论 拜尔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 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__________ 造成的 温。</p><p>2、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B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返回。</p><p>3、591UP有效学习平台(www.591up.com)第十二课时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课标点击】1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学习难点:从结构与功能上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自主探究】1学海导航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总结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什么是群落?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结论:1、群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4、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二、学习方法1、结合正反实例理解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2、通过建构负反馈调节模型理解生态系统如何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完成自我调节。3、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四、自主学习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或 自身 和 相对稳定的能力叫。</p><p>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设计吴冬娜一、对高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这一描述,笔者认为,学习不应仅仅停留于课本的理论知识本身,学生还应该掌握策略性、方法性的知识,在课堂学习的同时,逐步摸索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教材分析和处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一节很好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素材,因为学生在“生长素的发现”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还没有。</p><p>6、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杜小莹【任务分析】本节课主要是探讨人口增长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学生对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诸多问题都有切身的感受和一定的认识,所以比较容易建立起“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联系。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对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或事实作出科学、合理的评判。所以,本节课堂的设计主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进行概括。用具体的图片、实例等拓展学生视野,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引起学生共鸣,树立。</p><p>7、课后巩固作业(八)(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下列符合生长素的两重性的生理作用原理的一组是( )A.田里倒伏的植物恢复了部分直立生长和向光性生长B.田里倒伏的植物恢复了部分直立生长和根的向地性生长C.根的向地性生长和果农修剪果树的顶枝D.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和果农修剪果树的顶枝2.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茎、芽生长的影响,此图没有给你的信息是( )A.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B.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C.D点对应的生长。</p><p>8、2019年5月20日星期一,1,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题:植物生长素的发现,2019年5月20日星期一,2,问题探讨,1、弯向窗外生长。,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2019年5月20日星期一,3,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实验,(1)实验时间: 。 (2)实验过程及结果: A:胚芽鞘受到单侧光刺激, ; B: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照射,胚芽 鞘 ; C:将胚芽鞘尖端。</p><p>9、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一),学习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 初步学会用样方法探究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方法。,问题探讨,1、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2、按讨论确定的方法起先估算,再逐个计数,将两种方法求得的数值进行比较。估算的结果误差大吗?如果误差较大,请讨论改进的方法。,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和物种有什么关系? 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p><p>10、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黑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 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 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2.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下列。</p><p>11、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设计 沈阳市第120中学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流的媒介 2 能力目标 1 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 情感。</p><p>12、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探讨,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调节过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例1 :以下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各成分稳定的b,生态系统完全稳定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平衡稳定的d, 生态系统具有系统中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