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腧穴
不同作用部位和方向的泻热作用。不同作用部位和方向的泻热作用。.一、《内经》有关泻热腧穴的记载《素问.气穴论篇》中明确提出。...试论腧穴的泻热作用钟兰腧穴的泻热作用早已被大量的临床事实所证实。其中...试论腧穴的泻热作用钟兰腧穴的泻热作用早已被大量的临床事实所证实。【穴名】古以试论腧穴的泻热作用。
试论腧穴Tag内容描述:<p>1、试论腧穴的泻热作用,钟兰,腧穴的泻热作用早已被大量的临床事实所证实,许多腧穴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作用部位和方向的泻热作用。,一、内经有关泻热腧穴的记载,素问.气穴论篇中明确提出,人身凡365穴,其中有“热俞五十九穴”,即是具有泻热作用的腧穴。素问.水热穴论明确了五十九热俞的穴名和主治范围。认为,热病甚者用五十九刺。,五十九刺:上星、囟会、前顶、百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以越诸阳之热逆(指热之逆于头);(称为头上五行五穴)大柕、膺俞(中府)、缺盆、背俞(王注:风门(热府。</p><p>2、2019/5/18,经络腧穴,第二章 腧穴总论,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 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2019/5/18,经络腧穴,腧穴 概念 腧 通 “输”;简作“俞” 输注、转输经气 转输 穴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 疾病的反应点 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2019/5/18,经络腧穴,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p><p>3、2020/5/13,课件,1,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2020/5/13,课件,2,腧穴概念腧通“输”;简作“俞”输注、转输经气转输穴孔隙经气所居之处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疾病的反应点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别名节、会。</p><p>4、经络腧穴各论腧穴串讲,泸州医学院针灸教研室,慨述,出处:灵枢经脉 内容: 经穴: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奇穴: 39个 掌握:定位、主治、操作方法 学习方法:循行与脏器结合-理解腧穴主治特点,【穴名】古以腕后至肘为一尺;泽,低凹处,水之聚集也【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取法】仰掌,微屈肘,在肘关节掌侧面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取穴。,尺泽(LU5)(合穴),【主治】合穴(合主逆气而泻)a 清热宣肺:实则泻其子:配肺俞、列缺:肺热咳嗽配孔最、鱼际:肺热咳血b 凉血解毒:刺络出血配委中(中暑、吐泻)配印堂、水沟、合。</p><p>5、试论腧穴的泻热作用,钟兰,腧穴的泻热作用早已被大量的临床事实所证实,许多腧穴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作用部位和方向的泻热作用。,一、内经有关泻热腧穴的记载,素问.气穴论篇中明确提出,人身凡365穴,其中有“热俞五十九穴”,即是具有泻热作用的腧穴。 素问.水热穴论明确了五十九热俞的穴名和主治范围。认为,热病甚者用五十九刺。,五十九刺: 上星、囟会、前顶、百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以越诸阳之热逆(指热之逆于头);(称为头上五行五穴) 大柕、膺俞(中府)、缺盆、背俞(王注:风门(。</p><p>6、试论腧穴的泻热作用,1,腧穴的泻热作用早已被大量的临床事实所证实,许多腧穴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作用部位和方向的泻热作用。,2,一、内经有关泻热腧穴的记载,素问.气穴论篇中明确提出,人身凡365穴,其中有“热俞五十九穴”,即是具有泻热作用的腧穴。 素问.水热穴论明确了五十九热俞的穴名和主治范围。认为,热病甚者用五十九刺。,3,五十九刺: 上星、囟会、前顶、百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以越诸阳之热逆(指热之逆于头);(称为头上五行五穴) 大柕、膺俞(中府)、缺盆、背俞(王注:风门(。</p><p>7、腧穴总论,腧穴的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指孔隙、空窍、凹陷处。,内经节、会、气穴、气府、骨空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穴位”,腧俞输,腧:腧穴 指穴位的统称输:输穴指特定穴五输穴之专称及第三个穴位名输穴俞:俞穴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一、腧穴的发展,1 、“以痛为腧”阶段(无定位无定名)2 、定位、定名阶段3 、定位、定名、归经阶。</p><p>8、经络腧穴各论腧穴串讲,泸州医学院针灸教研室,慨述,出处:灵枢经脉 内容: 经穴: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奇穴: 39个 掌握:定位、主治、操作方法 学习方法:循行与脏器结合-理解腧穴主治特点,【穴名】古以腕后至肘为一尺;泽,低凹处,水之聚集也 【定位】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法】 仰掌,微屈肘,在肘关节掌侧面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取穴。,尺泽(LU5)(合穴),【主治】合穴(合主逆气而泻) a 清热宣肺:实则泻其子: 配肺俞、列缺:肺热咳嗽 配孔最、鱼际:肺热咳血 b 凉血解毒:刺络出血 配委中(中暑、吐泻) 配印堂。</p><p>9、经络腧穴各论足少阳胆经腧穴,目的要求,1掌握足少阳胆经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3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教学内容,1.主治概要2.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与刺灸方法。,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疾病: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口眼歪斜,齿痛,咽喉肿痛。神志病:癫狂痫,多梦,惊悸。热病:黄疸,口苦。本经病:肩痛,胁痛,腰腿痛,下肢痿痹。,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起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頷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邀,阳白临泣目窗辟,正营。</p><p>10、,1,试论腧穴的泻热作用,钟兰,.,2,腧穴的泻热作用早已被大量的临床事实所证实,许多腧穴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作用部位和方向的泻热作用。,.,3,一、内经有关泻热腧穴的记载,素问.气穴论篇中明确提出,人身凡365穴,其中有“热俞五十九穴”,即是具有泻热作用的腧穴。素问.水热穴论明确了五十九热俞的穴名和主治范围。认为,热病甚者用五十九刺。,.,4,五十九刺:上星、囟会、前顶、百会、五。</p><p>11、第三章 腧穴(卷之三),本章内容来自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共厘定349个腧穴,其中单穴49个,双穴300个。并详述其别名、取穴定位、何经脉气所发或何经所会、禁刺、禁灸以及误刺误灸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针入深度、留针时间、艾灸壮数等。,本章特色,本章特色在于腧穴的排列采用头面躯干分部、四肢分经的方法,体现了腧穴的主治规律,即“部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此外,何经“脉气所发”或何经“之会”的记载,成为后世腧穴归经及交会穴理论形成的依据。郄穴的名称和位置亦首载于本卷。,头部,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p><p>12、奇经八脉,任脉腧穴,任 脉,任 脉共二十四穴,教学目的,1.掌握任脉所讲述的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2.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3.了解其余穴位。,教学内容,1.任脉主治概要与常用腧穴的定位。2.任脉主治与刺灸方法。,(二)主要病候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下腹部病痛。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部分腧穴有保健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神志病。,任脉任脉廿四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针,石门气海阴交生,神阙一寸上水分,下脘建里中上脘,巨阙鸠尾步中庭,膻中玉堂连紫宫,华盖璇玑天突。</p><p>13、针 灸 学Acupuncture,第一部分:经 络一、针灸的起源,二、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1、通过对“针感”等传导的观察得气-受针者觉得针刺部位有酸、麻、胀等 感觉,医者在刺手上也会感觉到 有针下沉重、紧涩的 现象。2、通过对腧穴疗效的总结3、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4、从解剖生理知识得到启发,三、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布。</p><p>14、中医(经络)辩证-,与治疗,第一章 概论,(一)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意义经络学说是各代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从针灸、推拿、气功等各个方面积累了经验,并结合当时的解刨知识,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基础上而产生。它不仅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脏象学说、气血津液等学说、病因学说等基础理论同经络学说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完整地阐释人体的生理功、病理指导诊断和确定治法。故有“学医不知经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