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和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感情 【预习】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颀(690。
送魏万之京Tag内容描述:<p>1、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首联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后点出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 河与诗人相见.“微霜”二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间,是在 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 颔联写秋去冬来,鸿雁南飞,间或有一两只失群的孤雁,发 出哀鸣, 他乡游子听来, 倍感凄凉,乡思之愁更切。云山凄 冷,百草凋零, 征人已感迷茫,却还要一步步跋涉而过. 颈联运用拟人,“树色催寒”,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 变化,月夜里那咚咚的砧。</p><p>2、送魏万之京,李颀,作者及背景简介:,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p><p>3、望月怀远 送魏万之京 与诸子登岘山 山居秋暝盛唐诗,是唐代诗歌乃至整个古代诗歌的巅峰。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国力极度强大,但政治、经济的危机已开始显露。唐诗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繁荣的顶峰,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盛唐时期。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的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他们可以按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戍生活的边塞诗人。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这类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p><p>4、望月怀远 送魏万之京与诸子登岘山 山居秋暝一、基础巩固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情人怨遥夜(远隔天涯的夜晚)竟夕起相思(通宵)B不堪盈手赠(不能)竹喧归浣女(竹林中笑语喧哗)C王孙自可留(贵族子弟)莲动下渔舟(渔船)D人事有代谢(更替变化)我辈复登临(我们)解析:选CC项,王孙,这里指作者自己。2填写在下面横线上的有关“月”的名称,最恰当的一项是()初月凉月晓月明月新月甲寻章摘句老雕虫,________当帘挂玉弓。乙晴云如擘絮,________似磨镰。丙________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丁________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p><p>5、春夜别友人二首】,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陈子昂,1、诗作的空间转换中,哪些是眼前的,哪些是想象的?这种写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2、颈联是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离情别意的?,眼前的室内饯行之筵是实的,别路山川及悠悠远道是虚的。由眼前“绮筵”写到“山川”之“绕”和“洛阳道”的“悠悠”正是诗人对友人牵念不舍之情的体现。这样虚实结合可以更加突出诗人离别之情的深沉。,明月隐于高树以及长河没于晓天,与前文银烛对照,表明饯行筵席持续时。</p><p>6、送魏万之京,李颀,作者简介李颀,生卒年不详。作吏数年,后归隐。他交游颇广,与当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岑参、王维、高适等人皆有交往。他以边塞诗和送别诗闻名于诗坛。,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p><p>7、诗言志诗言志词抒情词抒情 第 1 页 共 5 页 一、诗文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p><p>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万之京教案 高二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掌握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2.把握送别诗抒。</p><p>9、送魏万之京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和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感情 【预习】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p><p>10、送魏万之京 原文和译文 作品原文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1 注释译文 注释 魏万 又名颢 上元初进。</p><p>11、,1,送魏万之京,李颀,.,2,作者及背景简介:,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3,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p><p>12、,送魏万之京,李颀,.,作者及背景简介:,李颀(690?715?),赵郡人。开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进士,他曾任新乡尉,因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于颖阳东川。和当时的诗人王维、綦毋潜、高适、王昌龄、崔颢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长七言歌行和七律,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刻画人物形象,对于音乐声情的描绘,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弹箜篌曾受李颀诗的影响。,.,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p><p>13、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送别诗不胜枚举 各有其优 盛唐诗人李颀的 送魏万之京 感情真挚语言洗炼 响亮的音节 为明七子所师法 并流传至今 送魏万之京 李颀 送别诗意象和情感 学习目标 1 赏析诗歌的景 情 理 提高鉴赏诗歌的能。</p><p>14、魏万后改名魏颢 他曾求仙学道 隐居王屋山 天宝十三载 因慕李白名 南下到吴 越一带访寻 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 计程不下三千里 李白很赏识他 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 临别时 还写了一首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的。</p><p>15、班级 学簇 姓名 第一课时 望月怀远 送魏万之京 高一语文 编号 231005 主编人 张楠 审核人 李云霞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注意诗中的用词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体会到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