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平 原 山 地 沙 漠 海洋与 岛屿 高 原 峡 谷 下一环节 盆 地 平 原。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1、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Tag内容描述:<p>1、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一、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体内和体表都有。细菌、霉、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2、 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3、 绝大多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4、 自制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吃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5、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6、 细菌体极微小,有三种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p><p>2、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 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 海洋。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既然地球的表面如此地美丽,那就让我 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平 原 山 地 沙 漠 海洋与 岛屿 高 原 峡 谷 下一环节 盆 地 平 原:低平而宽广 返回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 返回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 返回 典 型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返回 峡谷: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 占地宽广,占地球总面积的71 沙漠:地球陆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 学会做地表模型 用沙、石或橡皮泥做一个 地表模。</p><p>3、六年级上册复习内容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一、填空题: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3、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4、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5、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6、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7、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8、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用(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p><p>4、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西营中心小学 韩 娜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是及其重要的。以下算是自己的一点小小总结吧。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p><p>5、地球的表面,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导语,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海洋。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既然地球的表面如此地美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看看、议议地形,初步探索 说说议议地形,平 原,山 地,丘 陵,盆 地,高 原,峡 谷,深入探究,下一环节,平 原:低平而宽广,返回,平原是海拔较低的平坦的广大地区,海拔多在0500米,一般都在沿海地区。海拔0200米的叫低原,200500米的叫高平原。 成因分类冲积平原、海蚀平原、冰碛平原、冰蚀平原。,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返回,。</p><p>6、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检测题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一、填空题: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3、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4、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5、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6、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7、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8、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用(捂住鼻子打喷嚏。</p><p>7、六年级科学(上)知识点1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2.(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列文虎克有一个特殊的业余爱好制作放大镜和显微镜。他不但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研究纺织品的纤维、树叶和花朵、蜜蜂蜇人的“针”、蚊子叮人的“嘴”,还观察了井水、雨水、污水发现了能够游动的微生物,为人类敲开了认识微生物的大门。3.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p><p>8、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球的表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知道地图是依据地形而来的;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二)过程与方法: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二、教学准备: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p><p>9、变色花课程标准:物质的变化教学目的:过程技能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2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2.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l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l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l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l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p><p>10、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反思搭建生命体的“积木”一课上完后,我静静地坐下来反思这一课的得失。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观察并描述各种细胞,能够比较各种细胞的不同与相同。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目标,我的教学设计与教材有所差别。教。</p><p>1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提出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作出解释。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再验证的,合理质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重难点:体会解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对探索地球充满兴趣,增强环保意识;体验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2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它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3小结并板书课题。。</p><p>12、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 1、 知道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让学生意识到用计算得出的数据可以对事物做出解释,同时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球形状的相关挂图、多媒体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地球图片)这是什么,你们认出来了吗? 2、(粘贴地球图片)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我们人类自从在这个星球上诞生时就在。</p><p>13、地表的变迁课程标准: 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做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知道地表的。</p><p>14、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2、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3、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p><p>15、地球的形状教案教学目标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够通过计算对地球的大小做出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地球仪、小船、相关图片、笔、纸、多媒体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地球课件。</p><p>16、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2.5地表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5课,本课时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内部构造以及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地。</p><p>17、2.1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 了解地球的大小,运用有关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 知道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等。4、 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纬线和纬度的划分。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1、 写出比例尺的公式。 复习旧知 2、 比例尺由哪三种表示形式? 预习反馈 3、 比例尺的大小与实地。</p><p>18、地球的形状内容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树立探索地球奥秘的远大理想。 2.通过动画演示、计算和对比,使学生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能够感知地球的大小。同时,使学生能够在对比中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大小这。</p><p>19、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的第五课地表的变迁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 ;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岩石的分化 2.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岩石的风化过程;3.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以。</p><p>20、地表的变迁教学反思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本课时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内部构造以及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地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