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虚词
爱&#160。安&#160。文言词汇(实词和虚词)考点一。文言文的词汇(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阅读的起点。文言文阅读与鉴赏——实词与虚词。A.秦爱纷奢 B.齐国虽褊小。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小学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180个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文言文实词虚词Tag内容描述:<p>1、实词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养)2、卑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犹得备晨炊( 准备)4、被被于来世( 影响)皆被绮绣( 通“披”,穿)5、鄙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6、毕毕力平险( 尽)群响毕绝( 全部)7、薄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8、策执策而临之( 马鞭)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策勋十二传( 记录)束手无策( 计谋)9、长ch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p><p>2、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实词;1、 故;所以;学过的知识;原因、缘故;特意;因此;故意故虽有名马温故而知新公问其故桓侯故使人问之彼竭我盈,故克之广故数言于亡。2、 间:隔开;夹杂;参与;一会儿;中间;暗中遂与外人间隔。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又何间焉?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骈死于槽枥之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 绝:极点;停止、消失;隔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 观:观赏;景象、景观;看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 书:信;写;名册,公文一男附书至乃丹书帛曰。军书十二卷,。</p><p>3、高中语文120个文言实词详解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w.w.w.k.s.5.u.c.o.m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失街亭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p><p>4、文言文阅读与鉴赏实词与虚词【课程简介】语言的学习是从文字开始的。实词和虚词的识记和辨析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是文言实词浩繁难记,文言虚词灵活多变,学生对此常感头痛。本课从有趣的甲骨文说起,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特点,文言文学习的规律,教授学生一些识记、辨析实词和虚词的简易方法,以便大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点归纳】一、实词实词是相对虚词来说的,指意义比较具体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1依字形推断语义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音、义相互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形声字、会意字约占汉字九成,其义符(通。</p><p>5、常见文言词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1.诣:到,去。2.劝:鼓励,奖励;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6.游:游玩,游览;外出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7.趣、趋: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p><p>6、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p><p>7、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洪海宁教学类型:复习课教具准备:多媒体引语: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p><p>8、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20122013学年 高三(1)部 语文导学案文言文阅读导学案(一)实词、虚词编写人: 审核人:学习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方法教学过程: 1.考点解读:关于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p><p>9、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疼爱)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4.宽厚而爱人(爱护)5.秦爱纷奢(喜欢、喜爱)6.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护)7.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喜爱)8.爱是溪,入二三里(喜爱)9.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溺爱)10.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1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吝惜)1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通“薆”,隐藏)安1.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哪里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安逸)4.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5.将有作则思知止。</p><p>10、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 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2.“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B然后得一安寝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既来之,则安之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3.“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 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是无难,别具本上奏C此之谓失其本心 舍本逐末,吾不为也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 抓纲务本,教学之道4.与“范宣。</p><p>11、120个必考文言实词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5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安适,安身)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既来之,则安之(使-安)7沛公安在(哪里)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里,怎么)3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p><p>12、突破文言文势在必得 一轮复习无敌秘籍 掌握虚实词不可阻挡班级 姓名 分数 120个必考文言实词强化训练(一)1.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2安( )风雨不动安如山?(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然后得一夕安寝。(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既来之,则安之。( )沛公安在?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p><p>13、文言实词、虚词整理参考答案之二诚1.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确实、的确)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诚心)3.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果真)4.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真诚、真心)5.是诚何心哉(的确、确实)6.是诚不能也(确实)7.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的确、确实)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确、确实)9.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如果、果真)10.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果、果真)除1.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授予官职)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理)3.此情无计可消除(清除、去掉)辞1.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辞别人。</p><p>14、初中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汇总中考总复习之文言实词A安(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B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奔:(1)急走,跑(屠乃奔倚其下)狼(2)指飞奔的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比: (1)靠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p><p>15、初中文言实词和虚词解释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p><p>16、必修一)文言知识小结文言实词(一)词类活用1名次作状语规律:名词+动词,名词如果不作动词的主语,即作状语夜缒而出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秦兵旦暮渡易水 箕踞以骂曰头发上指 持剑盾步走 常以身翼蔽沛公2名词作动词规律:名词+名词(代词),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且贰于楚也(数词作动词)与郑人盟 函梁君臣之首 皆白衣冠以送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籍吏民,封府库。</p><p>17、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一、虚词:(一)而1、表承接关系: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顺 2、表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或两个动作同时间发生)例:使之冲烟而飞鸣 泉香而酒洌 往来而不绝者 任重而道远接 3、表修饰关系: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例:久而乃和 杂然而前陈者4、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温故而知新转。</p><p>18、解释下面加点文言实词、虚词或短语在句中的意思。第一册【选文】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1. 以其无礼于晋,且貳于楚也。2.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3.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4. 是寡人之过也。5.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6.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7.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8. 焉用亡郑以陪邻。9. 尝为晋君赐矣。10. 朝济而夕设版焉。11. 夫晋,何厌之有? 12. 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13. 唯君图之。14.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5. 以乱易整,不武。16. 吾其还也。亦去之。(。</p><p>19、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1、其两膝相比者: 并列,靠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目光短浅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武器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疲劳,困苦不堪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 6、顾野有麦场:回头看7、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大声哭 8、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大叫、呼喊9、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10、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11-1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挑选,选择;赠送1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提拔、举荐 14、今亡也死,举大计亦死:发动15、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全 16、此人一一为具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