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主要是CO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A.物质循环中的。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C)。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9-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共10小题。
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Tag内容描述:<p>1、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信息传递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并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本讲重点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1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本讲难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考点点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一、相关知识(一。</p><p>2、课时规范练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基础巩固1.(2018山西山大附中期中)下面是碳循环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生物群落大气中的CO2化石燃料A.人类减少对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B.过程增强后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减少大气中的CO2量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主要是CO2D.参与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2019江西新余四中月考)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相对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净光合作用量可用-表示B.若的量减小,则该生态。</p><p>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基础达标1.(2018宁夏六盘山高中月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答案 C解析 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CO2的主要来源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阐述,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进入生物。</p><p>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基础达标1.(2018宁夏六盘山高中月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答案 C解析 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CO2的主要来源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阐述,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进入生物。</p><p>5、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2碳循环(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1)形。</p><p>6、第33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考纲要求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C)。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3)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碳循环(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p><p>7、9-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1(2018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都是按特定方向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其维持着自然界或个体稳态。下列与“方向”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流动,但流动形式不同B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的水是双向流动的,且流动速率基本相同C健康人细胞中遗传信息在DNA与RNA之间可双向传递,但场所不同D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信息种类可相同【解析】 能量可以以光能或化。</p><p>8、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基础达标(81)1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光合作用是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B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是大气CO2的产生途径之一C没有分解者,碳循环仍可保持平衡状态D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解析:在碳循环过程中,CO2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错误;动物细胞只能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O2进入大气,B错误;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产生的CO2是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没有分解者,碳循环将无法保持平衡状态,C错误。答案:D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p><p>9、课时作业(三十一)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时间 / 30分钟基础巩固1.2017三门峡二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C.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让能量循环利用2.2017大连双基模拟 如图K31-1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图K31-。</p><p>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1(2018雅礼中学月考)下列关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C釆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制作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解析: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A错误;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建构概念模型的方法,B正确;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p><p>11、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考纲要求核心素养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生命观念通过比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及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建立生命系统的稳态观。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模式图及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与总稳定性的关系曲线,培养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p><p>12、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考点1,考点2,栏目导航,随堂巩固 达标检测,考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与能量流动的关系,考点2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传播,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农产品或畜产品,有害动物,考点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扰,自我调节能力,物质和能量,随堂巩固 达标检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