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掌握18个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二、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专题复习 『板块一。难点33 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如何准确判断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呢。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府吏闻此变。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案。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Tag内容描述:<p>1、文言虚词“其”的复习 “考纲”解读 2010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总体学习目标: 一、掌握个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二、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18个文言虚 词 其之而 若何焉 以也乎 因则为 于且与 乃所者 学习目标 1、总结“其”的用法 2、理解并识记“其”的用法 3、能根据语言环境分析“其” 的 相关考题 一、解释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成以其小,劣之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4.亦各言其志也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6.老臣。</p><p>2、文言文阅读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专题复习 板块一 :语法点滴 w现代汉语 实词:名、动、形、数、量、代 虚词:副、介、连、助、 叹、拟 w古代汉语虚词大致分四类: 起指代作用,如“之、其、何”; 起组合作用,如“以、于、为”; 起连接作用,如“而、乃、则”; 起语助作用,如“也、乎、夫、焉”。 代词: 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 范围副词则、犹 时间副词既、已、且 语气副词其、何、遂 介词:于、以、为、因、乎 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p><p>3、难点33 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考生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那么如何准确判断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呢?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如要判断“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中的“因”的意义和用法,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推断“因”是副词,于是,就。2代入筛选法。如果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p><p>4、难点34 借助课内知识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借助课内知识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说已把考查范围缩小了。考生可以以列表的形式,把每一个虚词的词性,每种词性的不同意义和用法,都分条列出,并附上课文中学过的句子,将其熟记于心,从而准确解答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类试题。2灵活记忆,熟悉语境。考生复习备考文言虚词时,要对课本中的典型句子有系统的积累。同时,对于每个典型句子,考生都要结合其上下文,了解它的语言环境,做到。</p><p>5、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案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二、高考考查角度1、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词。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个虚词,作为。</p><p>6、语文学案 序号 93_ 高 二 年级 4班 教师:李卉 学生: _____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之、以、于、与、乃)【学习目标】通过课文中的例子,进一步掌握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课外迁移作充分准备。【学习重点】主攻自己还不太清楚的虚词,理解积累。【学法指导】掌握期末考试要求的六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先自学然后自查自测。一、【其】 (一)用作代词 我的、我、自己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游褒禅山记 ) 方其得意于五物也。 (六一居士传)庶几偿其夙愿焉。 (六一居士传)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 (六一居士。</p><p>7、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 【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p><p>8、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 【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p><p>9、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 【2015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三事忠告二则张养浩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禁家人侵渔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p><p>10、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考点解说 二、命题趋势 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归纳整理,系统掌握 (二)掌握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基本方法,1.结构分析法: 而母立于兹 吾尝终日而思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语境推断法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竟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09年江苏卷),3.代入比较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p><p>11、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题精解】B项,两句中的“且”均表示“将要”的意思。A项,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陈述后半否定之间,表转折;第二句的“而”字放在相同结构的两个半句之间,表顺承。C项,第一句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表语意结束;第二句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表判断。D项,第一句的“之”是助词,起提宾作用,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句的“之”是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指代“王天下”这种情况。,答案:B,【考题精解】例句与B项中的“乃”都表示“却、竟然”的意思。A项,表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