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机械能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复写纸、重物、刻度尺、铁架台(带铁夹)、导线两根。实验器材。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重物(带纸带夹).。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先接通电源。1.如图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1)任取两点A、B。
验证机械能Tag内容描述:<p>1、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基础点1.实验装置图2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3实验原理通过实验,求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相应过程动能的增加量,若二者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4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复写纸、重物、刻度尺、铁架台(带铁夹)、导线两根。5实验步骤(1)安装器材: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低压电源相连。(2)打纸带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下方附近,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p><p>2、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高中物理必修2,实验目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原理,通过实验,求出做自由下落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和相应过程中动能的增加量,若两者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说明机械能守恒,从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器材,实验内容,数据处理,1. 从几条打下点的纸带中挑选点迹清楚的一条纸带,从纸带上连续选取5个清楚点进行研究,并标记好各点,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出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h1、h2,2.用列表法记录实验获取的实验数据,3.根据公式 ,计算物体在打下点1的瞬时的速度V1,根据公式 ,计算物体在打下点2的瞬时的。</p><p>3、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1,铁架台(含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复写纸,导线,毫米刻度尺,重物(带纸带夹),1按图2所示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图2,2打纸带:将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下落 更换纸带重复做35次实验 3选纸带:分两种情况说明 (1)应选点迹清晰,且1、2两点间距离小于或接近2 mm的纸带若1、2两点间的距离大于2 mm,这是由于。</p><p>4、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应演练迁移运用1.如图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现有的器材为带铁夹的铁架台、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带夹子的重锤、天平回答下列问题:(1)为完成此实验,除了所给的器材,还需要的器材有__AD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A刻度尺 B秒表C012 V的直流电源 D012 V的交流电源(2)实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有__纸带和打点计时器之间有摩擦;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数有误差__.(写出两个原因)解析本实验需测量长度,但不需要计时,选项A正确,B错误;打点计时器需要用交流电源,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2)摩擦和长度。</p><p>5、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数据处理方法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点计算代入ghn和v,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情况下,ghnv,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法二:任取两点计算(1)任取两点A、B,测出hAB,算出ghAB.(2)算出vv的值(3)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情况下,若ghABvv,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法三:图象法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h,并计算各点速度的平方v2,然后以v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v2h图线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象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g的直线,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误差分析1减小测量误差:一。</p><p>6、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基本要求数据处理方法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点计算代入ghn和v,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情况下,ghnv,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法二:任取两点计算(1)任取两点A、B,测出hAB,算出ghAB.(2)算出vv的值.(3)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情况下,若ghABvv,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方法三:图象法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h,并计算各点速度的平方v2,然后以v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v2h图线,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象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g的直线,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误差分析1.减。</p><p>7、实验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的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的结论已知 但实验的途径 方法和过程并没有告诉学生 这样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过程也就具有探究的性质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 本节将由学生独立设计验证这个规律的实验方案 并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观察 测量 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预料不到的问题 如学生设计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