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 了解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Tag内容描述:<p>1、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南靖四中 高丽芬一、教学内容分析 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本节课是专题四的教学重点。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分析其变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设计思想1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p><p>2、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选D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p><p>3、翻开一张张发黄陈旧的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尚又跳到眼前。面对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却似中途进场的电影观众,尽管片中的高潮让我们看得很过瘾,但对没看到影片的开头感到深深的遗憾。 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提生活、青春年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爱好,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导 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其变化的因素。,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p><p>4、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本课主要讲述了近现代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风俗四个方面的变迁。 2.变化的特点可以分三个阶段分析: (1)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2)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3)1978年改革开放后。 3.探究变化的原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内容分析】,【课程标准】 了解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导入新课】 你知道当今流行的服装中最能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男女服装各是什么吗?,巩俐展示现代旗袍装,刘。</p><p>5、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p><p>6、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导语:19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伴随着列强的侵略,先进、开放的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着古老、传统的中华文明,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汇与碰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p><p>7、时空观念线索特征 鸦片战争后 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政治运动 经济发展 民主思想的推动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西装 西餐 欧式建筑 轮船 汽车等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电报 电话 报刊 电影等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交流 西方礼仪也使中国婚丧嫁娶 社交礼仪等民俗风情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土洋并存 中西合璧 但趋势是逐步近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 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 但受国内政治影响 经济制约和思想束缚。</p><p>8、建议用时 30分钟 一 选择题 1 2017扬州期中 1919年6月 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 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 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 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 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材料理解比较全面的是 A 封建思想 根深蒂固 B 民主法治 深入人心 C 妇女解放 潮流涌动 D 社会观念 碰撞转型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 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 陈述了她与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