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
互相题试。轻风细柳。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轻风摇细柳。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文坛趣话一次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淡...题序号授课课时2授课形式新授授课章节名称运用之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运用之妙Tag内容描述:<p>1、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古诗教学之我见诵读欣赏中的古诗,一般只要求大致掌握诗意,会背。但我个人觉得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这三首还是很值得深入去涵咏一番的,故根据这三首诗各自的特点,拟采用“读”、“写”、“品”三种课型学习。“读”课型 古诗律诗、绝句句式整齐,讲究平仄和押韵,含蓄,故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且情感丰富,诵读好能把人引入辽阔无际的诗歌独有的优美意境之中,尤其是高。</p><p>2、一次,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p><p>3、1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张文勋 教学目的 1 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要 选择最恰当的字眼 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的见解 了解作者 所选择的论证角度 2 通过研讨文本 理解作者的见解 一方面是 一 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 突出的 形象 另一方面是有时 一 字和某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 借助于艺术联想 可以作 为众多 全体的代表 具有 乘一总万 以少总多 之妙 3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p><p>4、文坛趣话,一次,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p><p>5、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张文勋,解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分析课文整体体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为导论,引出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 第三部分(第15段)为结论,分析第一部分导论,1,开头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2,本文论述的中心。</p><p>6、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者介绍,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作家。他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的研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诗词审美刘勰的文学史论等。作为古代文论与文艺美学家,张文勋将深奥的理论探索和具体的古典诗词赏析相结合,所著的诗词审美从心。</p><p>7、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张文勋 文学常识之作者情况 1 作者 云南洱源人 白族 中国现代学者 所著的 被读者评为1987年 你最喜欢的十本上海版新书 之一 1989年出版的 一书 被研究者誉为 古典美学的总体研究又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2 本文选自 诗词审美 张文勋 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 诗词审美 题目妙处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语出 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 全在善于思考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借用为题 是说。</p><p>8、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教学目的 1、 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要“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见解,了解作者所选择的论证角度。 2、 通过研讨文本,理解作者的见解: 一方面是“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有时“一”字和某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艺术联想,可以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 3、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p><p>9、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情境导入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好一首诗,反复推敲,从而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作品。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语言艺术家们反复推敲的写作态度! (二)展示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2.通过研读本文,理解作者的见解,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了“最美的意境”。(重点) 3.引导学生学以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