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学生对小说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1.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然后慢慢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长春版七年级下册Tag内容描述:<p>1、导入新课,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这些艺术品,这些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文化,闪耀着夺目的人文光芒。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绝品,一起去体会文中的这种人文光芒。,绝品,学习目标,1、 识记字词、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3、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4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 5、 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p><p>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新设计 听朗读录音,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借助歌曲、图画等加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字音,识字意,书写规范字。(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了解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学会鉴赏诗歌。(2)体会诗歌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感情。(2)感受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3)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3学情分析 七。</p><p>3、19.胸中之竹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郑燮。2.理顺文意,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含义。3.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教学重点:1. 理顺文意,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含义。2. 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教学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猜一猜这是什么植物?明确:竹子。二、作者介绍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p><p>4、4.沙与沫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下面我将本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法的选择、教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1单元说明:我觉得长春版教材的单元设置比较灵活,可从体裁上与前三篇合成诗歌单元,也可与下二篇文章从内容的哲理性来讲合成“哲思人生”单元。我觉得归下为好。本单元是作者透过不同的文字来思考人生,表达对人生真谛感悟、理解,选文兼顾诗文,兼顾中外。从内容上讲,沙与沫是以格言的形式感悟人生;等待从不同的画面,围绕人生百态来解读其滋味,引人深思;给我一点水本文以水为话。</p><p>5、9、绝 品【课前准备】本课是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九课,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小说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初步扫除文字读障碍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按照小说的要素在特定时代环境下认识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塑造人物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课前印发关于中华革命党、字画装裱的相关知识,作者的绝字头小说两篇绝印绝方初步了解谈歌的绝字头小说特色。【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描写角度。2.理解小说 “绝品”的多重含义。3.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p><p>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课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诵诗文;背诵和朗诵相结合,在诵读中培养语言的感受力。2. 知作者;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 品诗句;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品味语言,初步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怀。4. 悟诗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的意韵美,培养学生对诗诗的喜爱。教学重点1以读带品,以知带悟,以品促悟。2、以品读为基础设计活动,深入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以“诵诗文知作者品诗句悟诗情”的方式,感知诗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环。</p><p>7、17.马说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3.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马到成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快马加鞭。伯了乐相马。 对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伯乐与马的文章,请大家看28课马说(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p><p>8、望岳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2. 能准确流畅的诵读诗歌;3.通过朗读与品析相结合,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4.感受杜甫作为一代诗圣的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伟大精神。2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2.通过杜甫后期诗歌登高的对比学习,进一步理解杜甫作为一代诗圣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望岳 1.我们来猜一个人物(PPT导入杜甫对联)2我们再来猜一处名胜:(历史上有72位皇帝曾经在此处进行祭天和封禅大典。)3当伟大的诗人杜甫来到雄伟的泰山,于是便产生。</p><p>9、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2学情分析 1、诵读法:通过提问读、自由读、推荐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体验与感悟;2、延伸拓展法:积累李白写月写酒的诗歌名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3教学过程 1、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说“合。</p><p>10、望岳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2学情分析 初一下学期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翻译和阅读能力,能自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3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可从“炼字”入手。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望岳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p><p>11、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2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3了解及理解诗词内容;4体会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5了解写作手法2学情分析 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这首诗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3重点难点 1了解及理解诗词内容;2体会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书云 古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因为作家众多、题材广泛、形式丰富而素负盛名。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p><p>12、望岳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3、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2学情分析 经过与其他老师沟通和开学一个月以来的观察,认为九年六班的语文学习状况如下:1、缺少语文学习兴趣,基础较薄弱;2、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3、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感悟能力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妙句、文段较少,能够灵活运用所积累素材的学生寥寥无几。3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p><p>13、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教学目标 1.诵诗文;背诵和朗诵相结合,在诵读中培养语言的感受力。2.知作者;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品诗句;合作学习,理解词意,品味语言,初步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怀。4.悟诗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的意韵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喜爱。2学情分析 1.作为初一的农村学生,对古诗的掌握不够深刻,大多同学只会背诵,却不理解诗词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2.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盎然,但不愿去做更多的课外积累,找不到一种学习诗词的方法,缺乏诗词的鉴赏能力。3重点难点 1以读带品。</p><p>14、望岳1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的语言,受到艺术美的熏陶。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修养。3.体会诗歌的意境,深刻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怀。2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能力不足,所以在新授课中,教师仍需要进行指导。先教授方法,然后慢慢培养学生的能力。本班学生比较沉默,课堂气氛不活跃。所以要尽量让学生发言,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对于本课古诗来说,学生直接鉴赏还是不易实现,要让学生尽量地多朗读,借助反复地朗读来理解诗歌,为鉴赏诗歌奠定基础。3重点难点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p><p>15、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2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本课虽只是一首古诗,但仍有诸多可以值得去探究和扩展的妙处。如从“月”“酒”“愁”这三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去拓展李白写月、写。</p><p>16、望岳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2学情分析 基于学生在七年级学过古诗五首,对诗歌朗读、 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的现实,我想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 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3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4教学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