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土地
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中国古代的土地Tag内容描述:<p>1、专题八:中国古代的土地和赋税制度概述: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在这里应注意:(1)在封建社会中,所有制关系主要指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重点)。(2)产品分配形式主要是指赋税、摇役、兵役、地组等。(3)人们生产中的地位主要是阶级关系本专题概况(土地所有制形式)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p><p>2、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税【重点提示】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2、中国古代。</p><p>3、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废井田,开阡陌:井田制的特点及其崩溃;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2.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表现;土地兼并的趋势及危害3.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租佃关系普遍化的历史过程;租佃关系普遍化所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理清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材料分析,合作探究,使学生真正理解井田制瓦解的深刻背景。角色扮演,体会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决定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p><p>4、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前言: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历代政权的兴亡治乱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衰替。1: 夏商周时期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性质公有).周王把土地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兵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内容)。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由来)。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注: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所以在井田上是成千上万的庶人一同耕作。井田制在一定。</p><p>5、小孙同学以“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农耕文明”为题写了一段文字,可其中至少有5个地方写错了,你能为他改正吗?,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由于气候、土壤、地形等的差异,形成了南方以种植粟、北方以种植稻和黍为主的格局。黄帝治水的成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到战国时期,由于青铜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我国农耕文明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李冰主持兴建了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小孙同学以“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农耕文明”为题写了一段文字,可其中至少有5个地方写错了,你能。</p><p>6、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氏族公社所有制D农民土地所有制A2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3战国时期,商鞅把原“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礓”,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p><p>7、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016年3月,岳麓版 必修二第2课,说课流程,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第一部分 说教材,教材地位,1,2,3,教 学 目 标,教 学 重 难 点,岳麓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习土地制度是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的基础。,教材地位,教学目标,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明白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p><p>8、第四章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第五讲)第一节从井田制到授田制一、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划分方式,也是赋役征收的基本单位。(一) 西周土地制度的特点(二) 西周土地制度 西周土地是多层次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国野制度国野国是统治宗族的聚居区野是被统治宗族的聚居区位置城市及周围地区城市远郊地区居民称国人,属于国家之公民称野人,分属于贵族之甿隶政治权力、任务具有优越的地位和权力,军队主体无政治地位,耕田纳粮土地分配九夫一井,一井九百亩,一夫百亩,按土质好坏,加倍授予十夫为沟(相当于一井之田)无土地。</p><p>9、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二、土地经营方式,一土地所有制形式1原始社会: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私有制逐步确立4战国以来:私有制发展,1)主要形式:2)土地兼并。</p><p>10、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前预习 素养落实 史料探究 随堂训练 素养落实价值立意 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租佃关系的确立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日益成熟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井田制及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学习 理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及租佃经营方式的演变 初步建立起对土地制度发展演变的时空观念 2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 认识到土地兼并的危害以及历。</p><p>11、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 西周时 一人跖 踏 耒而耕 不过十亩 战国时 一夫挟五口 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常是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牛耕的推广属于生产力方面的发展 故答案为B 答案 B 2 商鞅变法后 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土地。</p><p>1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教学设计 一 教学基本信息 1 教材版本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 教学对象 高一 8 班全体学生 3 计划时数 1个课时 二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认为知识必须由主体自我建构 所以以 教师为导 学生为主 为指导思想 本课重点部分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增强课堂的历史感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