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中国古代法律

浅谈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途径。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道路正式开始。浅谈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中国法律的儒家化植根于深刻的历史文化。【关键词】法治 法家思想 法律至上。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理论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法家提出来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及典籍。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和重大立法制度。一、 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制度。

中国古代法律Tag内容描述:<p>1、浅谈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途径 当“无为”的黄老思想不能满足中央集权,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应时改造儒家理论,并建议朝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汉武帝的认可。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道路正式开始。经董仲舒等儒家学者改造的儒家法律指导思想大概如下:(1)法自君出、王者法天的神权思想,即“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利用神权使皇帝的权威合法化。(2)德主刑辅、先教后刑的教化思想,主张以教化为主要手段,以法律制裁为辅助手段来维护伦理道德,实现统治。(3)确定礼律融合、三纲五常的尊卑思想。自此三纲五常成为了社会。</p><p>2、浅谈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起始于西汉,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的漫长发展与完善终于在唐代完成。中国法律的儒家化植根于深刻的历史文化,基于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制现实之需要。它的实质在于儒法结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它对中国古代法制的进程、中华法系的形成和特点、中国历史政治的发展趋势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谓法律的儒家化就是以儒家的政治法律思想作为封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作为封建法制的核心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儒家思想的法律化。一、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p><p>3、公考常识积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及典籍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刑起于兵,法源于礼”之说。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点鲜明的法律体系。01夏商周礼刑并用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其特点是礼刑并用,礼记曲礼有载:“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夏代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法律总称为“禹刑”。周礼秋宫司刑注:“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刑五百,劓刑各千。”商代法律总称“汤刑”。商朝的刑法严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尚书简书均有记载。商代,礼法构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内容,“齐之。</p><p>4、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和重大立法制度一、 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制度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不仅起源早,而且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一直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是仅有的。中国法治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其中蕴涵的法律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法治建设仍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一)法制的起源中国早期法制(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产生于奴隶制时代,以习惯法作为基本形态,法律不公开、不成文。夏、商时代是中国早期法制的形成和发祥时期。夏代法律在形成中,不仅改造和吸收了父权制时代的某些习惯,同时也改造。</p><p>5、2 0 X X 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中国古代法基本问题述评演讲范文 姓名: XXX 部 门: XX部 中国古代法基本问题述评演讲范文 关于中国古代法的基本理论,古代学者和政治家有着不少的论述。</p><p>6、中国古代法律形式和行政立法 第一部分 法律形式 法律形式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内容 首先要记住历朝历代法律形式的名称 其次要明确区分不同名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 一 夏朝的法律形式是誓 商朝除了誓外 还有诰和命等 二 西周在夏朝法律形式的基础上 出现了礼 遗训和殷彝 1 誓 带有军令性质的誓词 2 诰 统治者关于施政的训令 3 命 周王就具体事务临时向行政机关发布所命令 4 礼 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包括多种。</p><p>7、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法律出于皇权 维护皇权 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的统治 奴隶社会的君主的命即法律 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实行个人独裁统治 既是最高立法者 又是最高审判官 历代法律都以皇帝个人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 律的制定虽由朝臣具体完成 但批准权属于皇帝 历代帝王都凌驾于法律之上 除律外 皇帝还可根据需要随时发布诏 令 格 式等 法自君出 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皇权 礼法结合 以儒家思想为理。</p>
【中国古代法律】相关PPT文档
《中国古代法律》PPT课件.ppt
【中国古代法律】相关DOC文档
中国哲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doc
公考常识积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及典籍
中国古代法制思想和重大立法制度.doc
中国古代法基本问题述评演讲范文
中国古代法律形式和行政立法.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