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中华文明探源

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地域特征。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地域特征。第2课时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稻作农业区 B.稻作农业区。《中华文明探源》教案 第一课时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课程标准】 课标。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古史传说中所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为传说时代。

中华文明探源Tag内容描述:<p>1、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图 由于外族入侵、自然灾害、瘟疫疾病等 原因,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等早 期文明都陆续从地球上消亡。 为什么在人类早期文明当中,唯独 中华文明绵延至今? (从地理位置 角度分析) 太平洋 青藏高原 喜玛拉雅山脉 塔克拉玛干沙漠 蒙古高原 中华 文明 有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发展空间 Ningbo Chunxiao Middle SchoolNingbo Chunxiao Middle School 宁波市春晓中学宁波市春晓中学 俞波俞波 发现之旅让我们一起来探宝 1 2 3 4 胜利 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水稻: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 历史都相当悠久。。</p><p>2、龙山中学我的家, 我们是龙的传人, 放飞少年梦想, 我们从龙山起航。 第1课时 读图,说说这些遗址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 为什们远古时期的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会成为先民 们的重要聚居地呢?(温馨提示:从自然环境角度)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 河姆渡出土的水稻种子和骨耜 半坡出土的粟 早期农业 早期农业 (1)两种农作物 分别在哪里种植? (2)为什么两地 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 降水较少,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 雨量充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 粟(粟作农业区) 水稻。</p><p>3、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1、说说这些流域分布着哪些重要的遗址? 2、为什么会分布在这些流域? 文明起源 的标志 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 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陶文(陕西) 读图并思考:陶器上的刻划 符号说明了什么? 文字的萌芽(雏形 ) 玉琮 蛋壳黑陶杯 (显示尊贵身份 的礼器) 蛋壳黑陶杯的产生说 明了什么? 阶级分化 还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阶级分化? 良渚出土的三叉形玉器 如果河姆渡、半坡 遗。</p><p>4、、你知道有哪些传说故事? 盘古开天劈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蛾奔月 、这些传说是史实吗?它们全是虚构的吗? 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事实成分 、传说故事和考古学家的发掘证实之间有无 联系?如果有联系,你如何理解这种联系? 传说故事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这些历史事实可以通过 考古发掘来印证。传说故事和考古发掘都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 记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神农教稼图 阅读神农教稼图思考: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当时及 后世的人们在生产与生活方面所做的。</p><p>5、中华文明的曙光,舞蹈纹彩陶盆,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2、这些文明区域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些文明区域大致处于北温带。 邻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这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出现了早期农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早期农业分别形成什么特色?,黄河流域,黄河流域,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p><p>6、中华文明探源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地域特征。能试着描述早期中华文明人们的生产生活。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地,描述自然环境特征。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的方法来探讨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文明的探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2学情分析 1、从学习心理分析:好奇性强,对未知事物探究心理强;好动,注意力专注度差,易分散;应多采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开展教学。2、从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传说、故事。</p><p>7、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第2课时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课程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历史的区别。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了中国的典型的传说故事,讲述了向文明时代过渡的传说时代,突出了先民的创造和文明成就。古代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 传说时代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教材通过不同角度与层面,如政治与经济、生产与生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杰出人物与人民大众等,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从史前社会向文字、国家出现的文明时代过渡的社会特点。另外,课文所选区域均为世界早。</p><p>8、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选择题1.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形成的农业区是( )A.粟作农业区,稻作农业区 B.稻作农业区,粟作农业区C.小麦农业区,棉花农业区 D.小麦农业区,稻作农业区2.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A.黄帝,炎帝 B.黄帝,蚩尤C.蚩尤,炎帝 D.尧、舜、禹3.黄帝陵位于今天的( )A.河北省 B.山西省 C.陕西省 D.山东省4.传说中治水有功的是( )A.尧 B.舜 C.禹 D.启材料题5.材料一:“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p><p>9、中华文明探源教案 第一课时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课程标准】 课标: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p><p>10、中华文明探源,南方稻作农业区,北方粟作农业区,农业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兴起,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曙光,1、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2、长江和黄河。</p><p>11、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第1课时 中华文明的曙光 课程标准 课标 2 1 2 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 讲述华夏先祖传说 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2 1 3 列举表明文字出现 阶级 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 知道它们是人类社。</p><p>12、第三课 中华文明探源 第2课时 炎帝 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课程标准 知道炎帝 黄帝和尧 舜 禹的传说 了解传说和历史的区别 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了中国的典型的传说故事 讲述了向文明时代过渡的传说时代 突出了先民的创造。</p><p>13、第二框 炎帝 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见学生用书P95 1 古代传说 1 我国古代流传着大量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 如 盘古开天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伏羲画卦 神农尝草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等 2 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 其中 炎帝 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2 炎帝 黄帝的贡献 炎帝 黄帝 号称 神农氏 轩辕氏 贡献 发明 耒耜 教人 农耕 遍尝百草 发明 医药 发明。</p><p>14、中华文明探源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地域特征。能试着描述早期中华文明人们的生产生活。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地,描述自然环境特征。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的方法来探讨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文明的探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2学情分析 1、从学习心理分析:好奇性强,对未知。</p><p>15、中华文明探源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地域特征。能试着描述早期中华文明人们的生产生活。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地,描述自然环境特征。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的方法来探讨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文明的探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2学情分析 1、从学习心理分析:好奇性强,对。</p><p>16、中华文明探源,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历史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古史传说。古史传说中所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为传说时代。,传说时代,发明耒耜、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建造宫殿,发明车船, 制造衣裳,教人们打井。,炎帝:,黄帝:,华夏族的人文初祖,这些文物印证了炎黄传说中的那些内容?,这些文物说明当时人们会纺织、养蚕、制造陶器、以船为交通。</p><p>17、中华文明探源,古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中美洲文明,衰落的文明,中华文明呢?,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南方 稻作农业区,北方 粟作农业区,农业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兴起,1、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2、长江和黄河流域周围分布着哪些重要遗址? 3、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为什么远古时期的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是先民们的重要聚居。</p>
【中华文明探源】相关PPT文档
初一历史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新教材.ppt
《中华文明探源》 第二课时.ppt
中华文明探源 (全课内容).ppt
《中华文明探源》 第一课时.ppt
【中华文明探源】相关DOC文档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教案新人教版.doc
《中华文明探源》教学设计2
《中华文明探源》习题.doc
《中华文明探源》教案.doc
《中华文明探源》教学设计1.doc
《中华文明探源》教学设计2.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