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20111027/1103 问题汇总 1.佛经翻译兴衰的原因。中西翻译简史。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关于中西翻译历史。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第一讲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一、中国翻译简史(三次高潮)二、西方翻译简史(六个阶段)三、翻译的标准。一、中国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Tag内容描述:<p>1、中西翻译简史 20111027/1103 问题汇总 1佛经翻译兴衰的原因? 答:佛经翻译事业始于东汉,东汉至西晋是中国佛经翻译的草创期,西汉的哀帝时期伊存至中国口传佛经。至 前秦苻坚始有组织的翻译佛经,由道安组织翻译事业,唐朝时,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其间鸠摩罗什、真谛、 玄奘及不空被誉为“四大译师”。佛经翻译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而统治者很多是立足 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原因。为了在政治上得到好处,就信任佛教,让老百姓出家为僧、尼。一旦僧、尼人 数太多,光吃饭不劳动,于是就找一个借口灭佛,这种例。</p><p>2、中西翻译简史第1章 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第15章 翻译现状与展望1. “翻译”一词的由来:中国最早关于翻译活动的记载见于周礼和礼纪。2. 我国最早的作品是公元前528年,西汉刘向在说苑 善说中记载越语原文楚语译文的楚人歌。3. 西方最早的翻译作品是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李维乌斯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4. 简答题:三大宗教典籍翻译的异同点相同点:字对字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兼顾忠实观,原文至上观不同点: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p><p>3、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了解的中外翻译历史,对于翻译界众多著名的大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关于中西翻译历史,赵老师在本学期初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中外翻译的兴起、发展与成果,使我们对中西翻译史有了宏观的了解。做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中西翻译史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翻译简史课上,我们首次看到了赵老师。</p><p>4、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p><p>5、,1,中西翻译简史课教学探讨,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谢天振,.,2,引言:主导思想,“中西翻译简史”课的必要性追求目标(翻译史知识、修养,中西翻译史整体观,译学观念演变轨迹)MTI等课程设置的历史必然教学前提:学生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或未接触过“简明中西翻译史”或类似教材、课程(两种不同教法),.,3,两种不同教学安排:,1.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周一章,共15章,加一前言作为教学目标。</p><p>6、第九章,翻译与民族语(下): 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节,佛教典籍翻译对中国现代语言与文学的影响,一、佛教典籍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语言,1、译者对翻译的思考 道安:“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提倡尽量保持佛经原文的词汇形式; 鸠摩罗什:“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强调在保持和发扬原文含义的前提下寻找译入语中的可用词汇; 玄奘:“五不翻”原则,规定了五种使用音译的情况; 梁启超:佛经翻译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两种,而且每种构词方式在数量上都“各以千记”: 缀华语而别赋新义,如:真如、无明;存梵音而变为熟语,如。</p><p>7、中西翻译简史课教学探讨,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谢天振,1,引言:主导思想,“中西翻译简史”课的必要性追求目标(翻译史知识、修养,中西翻译史整体观,译学观念演变轨迹)MTI等课程设置的历史必然教学前提:学生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或未接触过“简明中西翻译史”或类似教材、课程(两种不同教法),2,两种不同教学安排:,1.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周一章,共15章,加一前言作为教学目标说明,共16周2。</p><p>8、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 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p><p>9、第一讲中西翻译简史及翻译的标准,李雪萍2013-9-1,主要内容,一、中国翻译简史(三次高潮)二、西方翻译简史(六个阶段)三、翻译的标准,一、中国翻译简史,“文化(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p><p>10、中西翻译简史 课教学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谢天振 引言 主导思想 中西翻译简史 课的必要性追求目标 翻译史知识 修养 中西翻译史整体观 译学观念演变轨迹 MTI等课程设置的历史必然教学前提 学生本科阶段已。</p><p>11、,1,中西翻译简史课教学探讨,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谢天振,.,2,引言:主导思想,“中西翻译简史”课的必要性追求目标(翻译史知识、修养,中西翻译史整体观,译学观念演变轨迹)MTI等课程设置的历史必然教学前提:学生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或未接触过“简明中西翻译史”或类似教材、课程(两种不同教法),.,3,两种不同教学安排:,1.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周一章,共15章,加一前言作为教学目标。</p><p>12、,中西翻译简史课教学探讨,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谢天振,.,引言:主导思想,“中西翻译简史”课的必要性追求目标(翻译史知识、修养,中西翻译史整体观,译学观念演变轨迹)MTI等课程设置的历史必然教学前提:学生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或未接触过“简明中西翻译史”或类似教材、课程(两种不同教法),.,两种不同教学安排:,1.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周一章,共15章,加一前言作为教学目标说明,共16。</p><p>13、所在学期2013-2014第1学期授课教师杨洁 中外翻译简史课程论文 论玄奘的“五反不反”原则 姓名:熊小康 学年:班2011 班级: 8 学号: 20110512055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3年12月28日 论玄奘的“五反不反”原则 摘要:佛教经典从汉代传入中国,由于文化差异与异常难懂的词汇相撞,容易勉强翻译原文的意思,导致理解错误,交流失败。 本文着重分析玄奘大师在佛经翻译中提出。</p><p>14、1,中西翻译简史课教 学 探 讨,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谢天振,2,引言:主导思想,“中西翻译简史”课的必要性 追求目标(翻译史知识、修养,中西翻译史整体观,译学观念演变轨迹) MTI等课程设置的历史必然 教学前提:学生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或未接触过“简明中西翻译史”或类似教材、课程(两种不同教法),3,两种不同教学安排:,1. 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周一章,共15章,加一前言作为教学目标。</p>